荆江门弯道近期滩槽演变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31 00:49
三峡水库运用改变了下泄水沙条件,坝下游弯曲河型均呈现"凸冲凹淤"演变规律,以致碍航问题日益突出。为研究弯曲河型滩槽演变特点及其成因,以下荆江河段荆江门弯道为例,利用三峡蓄水后近15 a实测地形资料,采用逻辑推理及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预测了航道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运用后,凸岸边滩年际间呈持续冲刷趋势,冲刷位置不断下移导致河段展宽引起航道条件恶化;在平滩流量(20 000~25 000 m3/s)持续时间>15 d的年份,凸岸边滩冲刷后退,反之淤长;冲淤幅度与年均来沙量,尤其细沙(d≤0.125 mm)含量密切相关,基本呈同步变化趋势;荆江一期工程实施后,在当前水沙条件下凸岸边滩会继续受冲,形成枯水双槽,航道条件将恶化。水沙过程的改变是弯曲河型滩槽演变的主要原因,遇大水且来沙量较少的年份,荆江门河段很可能出浅碍航,这可为下荆江弯曲河段航道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章来源】: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0,37(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荆江门河段2016年12月河势
上游约36 km处设有监利水文站,其间无大的分汇流口,可作为水沙资料分析站点。三峡水库蓄水年径流量前后无趋势性变化,年输沙量均值较蓄水前多年平均值减少约80%(图2),蓄水前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份,最大流量出现在主汛期7—9月份,最小流量出现在枯期12月份至次年3月份,蓄水后受水库调节作用,洪峰流量削减,枯期流量增加。大量推移质及悬移质被拦截,出库泥沙大幅减小且细化,坝下游水流处于次饱和状态。3 荆江门水道滩槽演变特征
2003年后凸岸边滩上段大幅冲刷(图3(a)),2006年因深泓不断左摆,枯断面形态向“W”型双槽趋势发展(图3(b)),航道条件恶化,至2009年东风窝子以上边滩基本冲失。2010年由于凸岸边滩及左岸河槽的淤积,断面形态由偏“W”型向“U”型趋势发展,并不断刷深,航道条件有所改善。2014年荆江一期航道整治工程后,凸岸边滩有所淤积,滩头上移滩宽增大,中部浅滩冲刷(图4(a)),河槽向单一化形态发展,航道条件明显改善。至2016年11月,凸岸边滩上段已然稳定,边滩下段小幅冲刷,岸线冲退20 m左右,河心处明显淤积,淤积幅度2 m左右,河槽向“W”型趋势发展(图4(b)),航道条件逐渐恶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含水率变化对荆江河岸黏性土体力学特性的影响[J]. 刘昭希,王军,宗全利,周银军.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9(04)
[2]三峡水库下游弯曲河型演变规律调整及其驱动机制[J]. 樊咏阳,张为,韩剑桥,余梦清. 地理学报. 2017(03)
[3]三峡水库蓄水后下荆江急弯河道凸冲凹淤成因[J]. 朱玲玲,许全喜,熊明. 水科学进展. 2017(02)
[4]清水下泄条件下沙质弯曲河段滩槽演变规律分析[J]. 阮成堂. 水道港口. 2016(04)
[5]三峡水库运用后武汉天兴洲分汊河段演变规律及趋势[J]. 王博,姚仕明,岳红艳,王国栋.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5(08)
[6]二元结构河岸崩塌机理试验研究[J]. 岳红艳,姚仕明,朱勇辉,陈栋.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4(04)
[7]三峡坝下游河道造床流量与水流挟沙力的变化[J]. 闫金波,唐庆霞,邹涛.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4(02)
[8]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不同河型河道演变分析[J]. 张卫军,魏立鹏,渠庚.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3(11)
[9]下荆江莱家铺弯道河床演变及航道条件变化分析[J]. 周祥恕,刘怀汉,黄成涛,江凌. 人民长江. 2013(01)
[10]长江中游嘉鱼-燕子窝河段演变机理及发展趋势研究[J]. 王业祥,李义天,朱玲玲. 泥沙研究. 2012(01)
本文编号:3312435
【文章来源】: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0,37(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荆江门河段2016年12月河势
上游约36 km处设有监利水文站,其间无大的分汇流口,可作为水沙资料分析站点。三峡水库蓄水年径流量前后无趋势性变化,年输沙量均值较蓄水前多年平均值减少约80%(图2),蓄水前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份,最大流量出现在主汛期7—9月份,最小流量出现在枯期12月份至次年3月份,蓄水后受水库调节作用,洪峰流量削减,枯期流量增加。大量推移质及悬移质被拦截,出库泥沙大幅减小且细化,坝下游水流处于次饱和状态。3 荆江门水道滩槽演变特征
2003年后凸岸边滩上段大幅冲刷(图3(a)),2006年因深泓不断左摆,枯断面形态向“W”型双槽趋势发展(图3(b)),航道条件恶化,至2009年东风窝子以上边滩基本冲失。2010年由于凸岸边滩及左岸河槽的淤积,断面形态由偏“W”型向“U”型趋势发展,并不断刷深,航道条件有所改善。2014年荆江一期航道整治工程后,凸岸边滩有所淤积,滩头上移滩宽增大,中部浅滩冲刷(图4(a)),河槽向单一化形态发展,航道条件明显改善。至2016年11月,凸岸边滩上段已然稳定,边滩下段小幅冲刷,岸线冲退20 m左右,河心处明显淤积,淤积幅度2 m左右,河槽向“W”型趋势发展(图4(b)),航道条件逐渐恶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含水率变化对荆江河岸黏性土体力学特性的影响[J]. 刘昭希,王军,宗全利,周银军.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9(04)
[2]三峡水库下游弯曲河型演变规律调整及其驱动机制[J]. 樊咏阳,张为,韩剑桥,余梦清. 地理学报. 2017(03)
[3]三峡水库蓄水后下荆江急弯河道凸冲凹淤成因[J]. 朱玲玲,许全喜,熊明. 水科学进展. 2017(02)
[4]清水下泄条件下沙质弯曲河段滩槽演变规律分析[J]. 阮成堂. 水道港口. 2016(04)
[5]三峡水库运用后武汉天兴洲分汊河段演变规律及趋势[J]. 王博,姚仕明,岳红艳,王国栋.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5(08)
[6]二元结构河岸崩塌机理试验研究[J]. 岳红艳,姚仕明,朱勇辉,陈栋.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4(04)
[7]三峡坝下游河道造床流量与水流挟沙力的变化[J]. 闫金波,唐庆霞,邹涛.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4(02)
[8]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不同河型河道演变分析[J]. 张卫军,魏立鹏,渠庚.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3(11)
[9]下荆江莱家铺弯道河床演变及航道条件变化分析[J]. 周祥恕,刘怀汉,黄成涛,江凌. 人民长江. 2013(01)
[10]长江中游嘉鱼-燕子窝河段演变机理及发展趋势研究[J]. 王业祥,李义天,朱玲玲. 泥沙研究. 2012(01)
本文编号:33124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312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