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洛渡水库近场区蓄水前后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1 21:15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提供的近震数字波形记录,采用基于P波初动和S/P地动位移振幅比的HASH方法,计算了溪洛渡水库近场区2009年1月—2018年12月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从中选取质量可靠的震源机制解,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获得了该区的应力场图像;基于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场的时空分布,探讨了水库蓄水对当地应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蓄水前地震类型以过渡型为主,走滑和逆冲型地震次之,正断型最少;蓄水后,过渡型地震明显减少,其它类型地震均不同程度增多,逆冲型地震数量与蓄水前相比增加近一倍。蓄水前后区域应力场发生了一定变化,具体表现为最小压应力轴的仰角增大,变化非常显著。这可能表明,蓄水造成的应力加载与地壳中应力量级可以比拟,对当地的应力环境提供了重要约束。
【文章来源】:地震研究. 2020,43(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溪洛渡坝址近场区M-t图
溪洛渡水库近场区蓄水前后地震分布
表3 蓄水前后不同类型地震数量分布Tab.3 Percentage of earthquakes with different focal mechanism before and after reservior impoundment 地震类型 蓄水前 蓄水后 正断型NF/正走滑型NS 7.9% 9.7% 逆断型TF/逆走滑型TS 17.5% 35.7% 走滑型SS 28.1% 33.9% 过渡型UN 46.5% 20.7%Ⅰ 区所在的峨边—金阳断裂总长度约为180 km,属于逆冲型断裂,走向NNW。蓄水前后,该断裂附近地震活动有分段特征,其北段地震活动性很弱,其南段地震活动强。I区内震源机制解共198个,其中蓄水前9个,蓄水后189个。蓄水前峨边—金阳断裂主要分布有极少量具有逆冲走滑分量的过渡型地震;蓄水后该区域内地震活动性增强,主要表现为发生了2014年4月5日永善5.3级地震和2014年8月17日永善5.0级地震及其余震,以走滑和逆冲型地震为主,占地震总数的73.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7年云南漾濞MS5.1及MS4.8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测定[J]. 潘睿,姜金钟,付虹,李姣. 地震研究. 2019(03)
[2]水库诱发地震研究进展[J]. 常廷改,胡晓. 水利学报. 2018(09)
[3]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J]. 祁玉萍,张致伟,龙锋,肖本夫,梁明剑,路茜,江鹏. 地震地质. 2018(02)
[4]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J]. 王晓山,吕坚,谢祖军,龙锋,赵小艳,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 2015(11)
[5]一种地方与区域地震震源机制反演技术:广义极性振幅技术(二)——对实际震例的应用[J]. 严川,许力生,张旭,李春来,许康生. 地球物理学报. 2015(10)
[6]水库蓄水与断层带流体孔隙压时-空分布的数值模拟——以紫坪铺水库为例[J]. 杨彧,杨晓松,段庆宝. 地震地质. 2015(02)
[7]由向家坝水库震源机制探讨诱发地震的成因[J]. 冯向东,岳秀霞,王曰风,王晓山,刁桂苓,张洪智,程万正,李悦,冯志仁. 地震地质. 2015(02)
[8]山西带中北部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特征[J]. 孙贵成,郭祥云,马利军. 华北地震科学. 2015(01)
[9]大凉山次级块体周边断层的闭锁特征[J]. 赵静,刘杰,牛安福,闫伟. 地震地质. 2014(04)
[10]川滇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的研究[J]. 郭祥云,陈学忠,王生文,王恒信. 地震工程学报. 2014(03)
本文编号:3336908
【文章来源】:地震研究. 2020,43(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溪洛渡坝址近场区M-t图
溪洛渡水库近场区蓄水前后地震分布
表3 蓄水前后不同类型地震数量分布Tab.3 Percentage of earthquakes with different focal mechanism before and after reservior impoundment 地震类型 蓄水前 蓄水后 正断型NF/正走滑型NS 7.9% 9.7% 逆断型TF/逆走滑型TS 17.5% 35.7% 走滑型SS 28.1% 33.9% 过渡型UN 46.5% 20.7%Ⅰ 区所在的峨边—金阳断裂总长度约为180 km,属于逆冲型断裂,走向NNW。蓄水前后,该断裂附近地震活动有分段特征,其北段地震活动性很弱,其南段地震活动强。I区内震源机制解共198个,其中蓄水前9个,蓄水后189个。蓄水前峨边—金阳断裂主要分布有极少量具有逆冲走滑分量的过渡型地震;蓄水后该区域内地震活动性增强,主要表现为发生了2014年4月5日永善5.3级地震和2014年8月17日永善5.0级地震及其余震,以走滑和逆冲型地震为主,占地震总数的73.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7年云南漾濞MS5.1及MS4.8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测定[J]. 潘睿,姜金钟,付虹,李姣. 地震研究. 2019(03)
[2]水库诱发地震研究进展[J]. 常廷改,胡晓. 水利学报. 2018(09)
[3]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J]. 祁玉萍,张致伟,龙锋,肖本夫,梁明剑,路茜,江鹏. 地震地质. 2018(02)
[4]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J]. 王晓山,吕坚,谢祖军,龙锋,赵小艳,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 2015(11)
[5]一种地方与区域地震震源机制反演技术:广义极性振幅技术(二)——对实际震例的应用[J]. 严川,许力生,张旭,李春来,许康生. 地球物理学报. 2015(10)
[6]水库蓄水与断层带流体孔隙压时-空分布的数值模拟——以紫坪铺水库为例[J]. 杨彧,杨晓松,段庆宝. 地震地质. 2015(02)
[7]由向家坝水库震源机制探讨诱发地震的成因[J]. 冯向东,岳秀霞,王曰风,王晓山,刁桂苓,张洪智,程万正,李悦,冯志仁. 地震地质. 2015(02)
[8]山西带中北部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特征[J]. 孙贵成,郭祥云,马利军. 华北地震科学. 2015(01)
[9]大凉山次级块体周边断层的闭锁特征[J]. 赵静,刘杰,牛安福,闫伟. 地震地质. 2014(04)
[10]川滇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的研究[J]. 郭祥云,陈学忠,王生文,王恒信. 地震工程学报. 2014(03)
本文编号:33369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336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