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长江南京段河道变迁研究
本文关键词:近50年长江南京段河道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河道变迁不仅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同时还受上游来水来沙及河床自身物质组成的相互影响。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是我国南北资源配置的战略重心,在我国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心,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心。南京港可容纳万吨货轮,真正实现了借江出海、江海直达。长江南京段虽具备上述有利条件,但其存在的问题仍非同等闲:局部岸线仍有摆动;局部河段的侵蚀后退对堤防工程造成极大危害,对两岸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科学地了解河道变迁规律,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和整治河段,更好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至关重要,对于建设实施江海联动航运体系具有典范作用。本文以1966、1986、2000和2008年长江南京段水下地形图为主要数据源,将GIS、RS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应用于长江南京段岸线变迁及水下地形冲淤演变分析中,建立研究区岸线和水下地形数据库,通过对4期河道岸线和水下地形数据的空间叠置分析,获得岸线变化及水下地形冲淤变化的定量化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近期新济洲河段和梅子洲河段北部岸线局部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侵蚀后退,北部岸线平均移动速率为-8.88m/a,主要是受上游河段来沙量减少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龙潭河段近期发展较为稳定,为下游镇扬河段的开启奠定了优良的基础,今后工作只需关注各节点控制。八卦洲河段北汉淤积萎缩,南汊冲刷发育的河势不可逆转,将是今后工作重点,除稳固已建工程外,还需开展洲头分水鱼嘴上延工程和边滩扩卡工程。(2)长江南京段在1966-1986年为淤积期,净淤积量为95×106m3,净淤积率为+0.11m/a,主要是因为上游一直保持高来沙量。1986-2000年为冲刷期,净冲刷量为27.2×106m3,净冲刷率为-0.15m/a,主要原因在于上游河段由冲刷转为淤积,这使得来沙量大幅减少以及水土保持工程不断深入。2000-2008年为稳定期,净淤积量为8.7×106m3,净冲淤率为+0.08m/a,主要原因是上游冲刷使得含沙量得以补充,水流携沙能力下降,从而造成河床轻微淤积。因此,近50年间,长江南京段表现为淤积-冲刷-稳定的总体特征。(3)1966-2000年,洲滩并岸使河道由多汉型向少汊型(或单一型河道)方向发育,这一演变的结果使原本复杂的多汊分流形势趋于简单,并且河道主流摆动幅度减小,有利于河道稳定。2000-2008年,受护岸工程的影响,河槽的断面形态及江心洲的发育趋于稳定。(4)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南京段的河道演变趋势已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岸线的摆动幅度大幅降低,基本稳定岸段占主要优势,南岸的稳定程度普遍高于北岸,向江淤进岸段和向岸蚀退岸段的长度将趋于平衡。长江南京段的发展经历了以自然为主导到自然、人类共同作用再到以人类控制为主、自然影响为辅的阶段,这也为河道变迁的预测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必须坚持按照分汊河段综合治理原则:稳定分汊河势、合理利用边滩、减少有害支汊,加强监督合作、完善管理,整个河势将仍保持相对稳定。(5)认识并顺应河道演变规律是实施河道整治工程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河道的整治工程必须与河道综合利用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河道整治工程的首要目标是控制河势,控制河势的主要工程措施是开展河道护岸工程。
【关键词】:河道变迁 长江南京段 数字高程模型 人类活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V14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4
- 第一章 绪论14-26
- 1.1 选题背景和立题意义14-16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6-24
- 1.2.1 河道演变和现代冲淤的研究16-18
- 1.2.2 河床冲淤计算方法的研究18-19
- 1.2.3 长江都江堰水利工程19-21
- 1.2.4 珠江三角洲河道分汊与利用21-23
- 1.2.5 黄河三门峡改建成效23-24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24-26
-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4-25
- 1.3.2 论文组织25-26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26-31
- 2.1 自然地理概况26-27
- 2.2 地质与地貌27-28
- 2.3 河床边界与水文泥沙28-30
- 2.4 经济与人口30-31
- 第三章 数据资料和技术方法31-35
- 3.1 数据获取及处理31-33
- 3.2 研究方法33-35
- 第四章 长江南京段河道变迁研究35-63
- 4.1 近50年长江南京段岸线变迁35-50
- 4.1.1 新济洲河段河道变迁36-39
- 4.1.2 梅子洲河段河道变迁39-42
- 4.1.3 八卦洲河段河道变迁42-44
- 4.1.4 龙潭河段岸河道变迁44-50
- 4.2 长江南京段河道冲淤变化研究50-63
- 4.2.1 长江南京段1966年至1986年的冲淤变化50-51
- 4.2.2 长江南京段1986年至2000年的冲淤变化51-53
- 4.2.3 长江南京段2000年至2008年的冲淤变化53-54
- 4.2.4 河道断面冲淤变化54-63
- 第五章 长江南京段河道变迁原因分析63-67
- 5.1 长时间尺度的根本原因63-64
- 5.2 短时间尺度的直接原因64-67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7-69
- 6.1 研究结论67-68
- 6.2 研究展望68-69
- 参考文献69-76
- 致谢76-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炜;;黄河山东河段河道变迁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2 孟祥晓;;清至民初卫河变迁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2期
3 史德维,尹晓露;东南沿海平原的河道变迁和植被斑块[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4 刘益辉,邓必荣;赣江下游河道变迁及对环境的影响赣中[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孙仲明;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变迁模式[J];科学通报;1983年12期
6 李满春;陈丙咸;;荆江河道变迁信息系统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7 王元林;历史上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及沿岸的治理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年02期
8 刘礼领;焦红军;邓晓颖;宋会香;;黄河河南段河道变迁对傍河水源地的影响[J];人民黄河;2007年06期
9 张振克,王苏民,沈吉,吴艳宏,夏威岚,张祖陆;黄河下游南四湖地区黄河河道变迁的湖泊沉积响应[J];湖泊科学;1999年03期
10 吴忱;华北平原河道变迁对土壤及土壤盐渍化的影响[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早报记者 郑依菁;苏州河[N];东方早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超艺;明以来海河南系水环境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夏晗登;历史时期白河鸭河口—新野段的河道变迁及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朱宇驰;近50年长江南京段河道变迁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3 靳花娜;漳河河道变迁及其原因探析[D];郑州大学;2012年
4 谷永强;河道变迁与转运型市镇的兴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金辉;历史时期关中平原的渭水河道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卉卉;从填浜筑路看上海中心区的河道变迁[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本文关键词:近50年长江南京段河道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5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35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