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长江南京段河道变迁研究
本文关键词:近50年长江南京段河道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河道变迁不仅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同时还受上游来水来沙及河床自身物质组成的相互影响。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是我国南北资源配置的战略重心,在我国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心,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心。南京港可容纳万吨货轮,真正实现了借江出海、江海直达。长江南京段虽具备上述有利条件,但其存在的问题仍非同等闲:局部岸线仍有摆动;局部河段的侵蚀后退对堤防工程造成极大危害,对两岸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科学地了解河道变迁规律,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和整治河段,更好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至关重要,对于建设实施江海联动航运体系具有典范作用。本文以1966、1986、2000和2008年长江南京段水下地形图为主要数据源,将GIS、RS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应用于长江南京段岸线变迁及水下地形冲淤演变分析中,建立研究区岸线和水下地形数据库,通过对4期河道岸线和水下地形数据的空间叠置分析,获得岸线变化及水下地形冲淤变化的定量化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近期新济洲河段和梅子洲河段北部岸线局部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侵蚀后退,北部岸线平均移动速率为-8.88m/a,主要是受上游河段来沙量减少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龙潭河段近期发展较为稳定,为下游镇扬河段的开启奠定了优良的基础,今后工作只需关注各节点控制。八卦洲河段北汉淤积萎缩,南汊冲刷发育的河势不可逆转,将是今后工作重点,除稳固已建工程外,还需开展洲头分水鱼嘴上延工程和边滩扩卡工程。(2)长江南京段在1966-1986年为淤积期,净淤积量为95×106m3,净淤积率为+0.11m/a,主要是因为上游一直保持高来沙量。1986-2000年为冲刷期,净冲刷量为27.2×106m3,净冲刷率为-0.15m/a,主要原因在于上游河段由冲刷转为淤积,这使得来沙量大幅减少以及水土保持工程不断深入。2000-2008年为稳定期,净淤积量为8.7×106m3,净冲淤率为+0.08m/a,主要原因是上游冲刷使得含沙量得以补充,水流携沙能力下降,从而造成河床轻微淤积。因此,近50年间,长江南京段表现为淤积-冲刷-稳定的总体特征。(3)1966-2000年,洲滩并岸使河道由多汉型向少汊型(或单一型河道)方向发育,这一演变的结果使原本复杂的多汊分流形势趋于简单,并且河道主流摆动幅度减小,有利于河道稳定。2000-2008年,受护岸工程的影响,河槽的断面形态及江心洲的发育趋于稳定。(4)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南京段的河道演变趋势已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岸线的摆动幅度大幅降低,基本稳定岸段占主要优势,南岸的稳定程度普遍高于北岸,向江淤进岸段和向岸蚀退岸段的长度将趋于平衡。长江南京段的发展经历了以自然为主导到自然、人类共同作用再到以人类控制为主、自然影响为辅的阶段,这也为河道变迁的预测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必须坚持按照分汊河段综合治理原则:稳定分汊河势、合理利用边滩、减少有害支汊,加强监督合作、完善管理,整个河势将仍保持相对稳定。(5)认识并顺应河道演变规律是实施河道整治工程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河道的整治工程必须与河道综合利用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河道整治工程的首要目标是控制河势,控制河势的主要工程措施是开展河道护岸工程。
【关键词】:河道变迁 长江南京段 数字高程模型 人类活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V14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4
- 第一章 绪论14-26
- 1.1 选题背景和立题意义14-16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6-24
- 1.2.1 河道演变和现代冲淤的研究16-18
- 1.2.2 河床冲淤计算方法的研究18-19
- 1.2.3 长江都江堰水利工程19-21
- 1.2.4 珠江三角洲河道分汊与利用21-23
- 1.2.5 黄河三门峡改建成效23-24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24-26
-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4-25
- 1.3.2 论文组织25-26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26-31
- 2.1 自然地理概况26-27
- 2.2 地质与地貌27-28
- 2.3 河床边界与水文泥沙28-30
- 2.4 经济与人口30-31
- 第三章 数据资料和技术方法31-35
- 3.1 数据获取及处理31-33
- 3.2 研究方法33-35
- 第四章 长江南京段河道变迁研究35-63
- 4.1 近50年长江南京段岸线变迁35-50
- 4.1.1 新济洲河段河道变迁36-39
- 4.1.2 梅子洲河段河道变迁39-42
- 4.1.3 八卦洲河段河道变迁42-44
- 4.1.4 龙潭河段岸河道变迁44-50
- 4.2 长江南京段河道冲淤变化研究50-63
- 4.2.1 长江南京段1966年至1986年的冲淤变化50-51
- 4.2.2 长江南京段1986年至2000年的冲淤变化51-53
- 4.2.3 长江南京段2000年至2008年的冲淤变化53-54
- 4.2.4 河道断面冲淤变化54-63
- 第五章 长江南京段河道变迁原因分析63-67
- 5.1 长时间尺度的根本原因63-64
- 5.2 短时间尺度的直接原因64-67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7-69
- 6.1 研究结论67-68
- 6.2 研究展望68-69
- 参考文献69-76
- 致谢76-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用;张金明;何贞俊;;珠三角分汊河道险段形成机理及整治措施初探[J];人民长江;2015年09期
2 陈诚;;江苏省泰州长江岸线利用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03期
3 刘俊勇;;珠江三角洲河网主要汊道分洪输沙作用研究[J];人民珠江;2014年03期
4 郑泳;张政;黄卫蓝;;基于断面地形法和网格地形法的河道冲淤计算分析[J];广东水利水电;2014年03期
5 杨冬红;杨学祥;;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1期
6 杜景龙;杨世伦;陈德超;;三峡工程对现代长江三角洲地貌演化影响的初步研究[J];海洋通报;2012年05期
7 陈长霖;左军成;杜凌;何倩倩;;IPCC气候情景下全球海平面长期趋势变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2年01期
8 陈飞;付中敏;杨芳丽;;长江镇扬河段河势变化对航道条件的影响[J];水运工程;2011年06期
9 侯卫国;胡春燕;谢作涛;;长江南京八卦洲河段演变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J];人民长江;2011年07期
10 夏非;;南京城市全面跨江发展初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燕京;徐熙荣;;长江南京河段河道整治和护岸工程实践和展望[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2 钱宁;;黄河三门峡水库的泥沙问题[A];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启舜;龙毓骞;;三门峡水库泥沙问题的研究[A];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屈贵贤;长江下游大通—江阴段近五十年河床演变特征及其原因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2 何为;珠江河口分汊机制及其对排洪和咸潮上溯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艳艳;黄河水沙及河床演变的多时间尺度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4 戴仕宝;中国流域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对(河流)入海泥沙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斌;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与成都平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2 黄志文;基于GIS技术的泥沙冲淤及河床演变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3 王强;GIS在河道冲淤及河床演变分析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近50年长江南京段河道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5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35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