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一般干湿循环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27 13:26
  为了解我国淡水区干湿循环作用下混凝土构件的性能变化情况,研究模拟了无盐害共同作用的一般干湿循环环境,测试一般干湿循环前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表征力学性能,动弹模量表征内部损伤情况以及非稳态氯离子迁移系数表征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结果表明,干湿循环后,混凝土抗压强度有所增长,内部出现损伤,抗氯离子侵蚀性能增强。研究同时进行了混凝土孔结构参数的测试,混凝土孔隙率减小、平均孔径变小、凝胶孔含量增多以及大孔含量减少,使得混凝土变得更加密实,是导致混凝土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混凝土内部损伤可能是由于干湿循环作用下混凝土内部出现了微裂纹,并非是孔结构变差导致。干湿循环后混凝土临界孔径的减小是其抗氯离子侵蚀性能增强的主要原因。 

【文章来源】:水利水电技术. 2020,51(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一般干湿循环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干湿循环前后混凝土抗压强度变化

干湿循环,混凝土,结构参数,抗压强度


图1 干湿循环前后混凝土抗压强度变化为了证实混凝土在干湿循环前后抗压强度不降反增的宏观现象,本研究对干湿循环前后混凝土的孔结构参数进行了检测,如图2所示。从图2(a)可以看出,3种配比的混凝土在干湿循环前后孔隙率减小了,孔隙率是指材料内部孔隙体积占其总体积的百分率,孔隙率越大,混凝土越疏松,抗压强度也就越低。而干湿循环后,混凝土的孔隙率减小,也即混凝土变得更加密实,这是混凝土在干湿循环后抗压强度增长的原因之一。从图2(b)可以看出,平均孔径与上述孔隙率参数变化情况一致,在干湿循环后也有所减小。平均孔径可用来笼统描述材料的孔径大小情况,平均孔径减小了,也可说明混凝土内部变得更加密实。从图2(c)可以看出,在干湿循环后,混凝土的凝胶孔百分含量增加了,按照I.O布特模型[24],凝胶孔是孔径在10 nm以下的小孔,凝胶孔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增长,且凝胶孔的尺寸一般会小于临界孔径,因此对混凝土的渗透性没有影响。从图2(d)可以看出,混凝土的大孔百分含量减少了,大孔是指孔径大于1 000 nm的孔,这种尺寸的孔对抗压强度最为不利。在干湿循环后,大孔减少了,这可能是导致混凝土抗压强度增长的另一原因。

干湿循环,模量,混凝土,缺陷


混凝土经过干湿循环作用后,内部裂纹是否增加,孔洞是否增大,可以通过检测混凝土的动弹模量来分析,动弹模量越大说明混凝土内部缺陷越少。图3是3种配比的混凝土在干湿循环前后,动弹模量的变化情况。从图3可以看出,干湿循环作用后,混凝土的动弹模量减小了,这说明混凝土内部还是出现了一些缺陷,但从图2孔结构参数看来,这种缺陷不是孔变大了的缺陷,研究认为有可能在干湿循环过程中,出现了微裂纹。3.3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氯盐侵蚀和干湿循环条件下浮石混凝土的耐久性[J]. 刘倩,申向东,薛慧君,王仁远,刘政.  农业工程学报. 2018(21)
[2]再生混凝土在硫酸盐与干湿循环耦合作用下的耐久性能研究[J]. 刘大庆,陈亮亮,王生云,郝国臣.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8(10)
[3]干湿循环作用下碳酸盐对混凝土腐蚀规律的试验研究及建议[J]. 张睿骁,樊晓一,苏有文.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18(07)
[4]干湿循环下改性混凝土硫酸盐腐蚀的断裂性能试验研究[J]. 郭进军,杨梦,陈红莉,韩菊红.  水利学报. 2018(04)
[5]盐溶液干湿循环对C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J]. 王吉忠,杨俊龙,崔文佳.  复合材料学报. 2018(08)
[6]干湿循环作用下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氯离子侵蚀性能及其微观结构变化[J]. 李永强,巴明芳,柳俊哲,贺智敏.  复合材料学报. 2017(12)
[7]干湿循环与盐湖卤水侵蚀共同作用下喷射混凝土的劣化及其机理[J]. 袁斌,牛荻涛,蒿洋,王家滨.  硅酸盐通报. 2017(02)
[8]硫酸盐侵蚀与干湿循环下混凝土本构关系研究[J]. 姜磊,牛荻涛.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7(01)
[9]硫酸盐和干湿循环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性能研究[J]. 刘道维,刘本义,李向东,袁杰.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5(04)
[10]金塘大桥浪溅区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J]. 许宏亮,秦明强.  公路. 2009(01)

硕士论文
[1]碳化—硫酸盐侵蚀—干湿循环作用下水工混凝土耐久性研究与评价[D]. 连海东.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7
[2]不同类盐蚀对混凝土的宏-细观损伤机理[D]. 禹虹机.吉林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4616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4616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0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