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秦岭中段黑河剖面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对“引汉济渭”输水工程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1-01 22:08
  秦岭构造带中段处于秦岭造山带最狭窄部位,呈条带状夹持于洛南-栾川断裂带和勉略缝合带之间,主体由多个构造地层单元构成,各构造单元之间以断裂带为界,各块体内部也呈现出多个岩片拼贴特征,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的岩体呈条块状镶嵌的特点。长期复杂的演化历史及不同构造作用的叠加使得秦岭构造带构造变形极为复杂,尤其是中新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运动,对秦岭现今的构造形貌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近年来,多项大型工程的施工建设都穿越了秦岭中段地区,特别是“引汉济渭”输水工程,横穿了整个秦岭中段地区,而构造变形、尤其是脆性变形对工程的施工维护影响巨大。结合“引汉济渭”输水工程,从区域地质角度,对秦岭构造带中段的构造变形特征以及中新生代以来的演化规律进行详细研究,从构造、显微构造的角度分析围岩的工程力学特征,将为以后的工程建设施工及维护提供科学依据。周至黑河剖面是一条横穿秦岭造山带的经典剖面,保存有大量的岩石变形记录,为研究秦岭构造带的陆内构造变形演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地质基础。而且,周至黑河剖面沿108国道交通便利,是研究秦岭地区构造变形的有利地区。因此,本论文通过对秦岭构造带中段黑河剖面构造变形记录,尤其是中...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秦岭中段黑河剖面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对“引汉济渭”输水工程的影响


秦岭造山带及邻区地质简图(据郑成鹏,2018修改)

框架图,秦岭构造带,主体构造,框架图


图 1-2 秦岭构造带主体构造格局框架图(据 Dong et al.,2011)前人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①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阶段:秦岭地区具有复杂多期拼合的基底,包括晚太古-早元古代古老结晶杂岩基底和中晚元古代以浅变质火山-沉积岩为主体的过渡性基底。②晚元古代-中三叠世,板块构造演化阶段。③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多期构造运动使秦岭地区形成的现今的形貌构造特征(张国伟等,1997;Dong et al.,2011)。1.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1.2.1 构造演化研究近三十年来,前人在秦岭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对秦岭造山带组成与演化历史分析(张国伟等,1995a,1995b,1997;任纪舜等,2004;张本仁等,2002;陆松年等,2003,2005;董云鹏等 2003,2011a,2011b,2011c),以及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以及动力学背景的研究(张维吉等,1993;张国伟等,2011;裴先

过程图,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图


第一章 绪论(4) 晚加里东期开始陆内俯冲-碰撞造山阶段,北部二郎坪裂陷海盆向南俯冲碰撞闭合,南部向北陆内俯冲,形成商丹强变形带,中部刘岭群发生自北向南逆冲运动;(5) 晚古生代-三叠纪,勉略洋闭合,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拼贴,进入板块俯冲碰撞造山时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结构面倾角节理岩体三轴试验力学特性[J]. 刘明星,廖孟柯,刘恩龙,郑青松.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8(03)
[2]深埋隧道工程主要灾害地质问题探析[J]. 王清平.  交通世界. 2017(32)
[3]秦岭新生代构造隆升与环境效应:进展与问题[J]. 王斌,常宏,段克勤.  地球科学进展. 2017(07)
[4]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岩浆作用与成矿[J]. 黄方,陈福坤,杨晓勇,闫峻,肖益林,秦礼萍,谢建成,黄建,汪方跃,沈骥,邓江洪,杨一增.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7(04)
[5]断层对隧洞围岩应力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以秦岭北麓某勘探洞工程为例[J]. 杜飞,宋文博,康铭.  人民珠江. 2017(04)
[6]秦岭的由来[J]. 孟庆任.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04)
[7]南秦岭陆内造山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石泉—汉阴北部一带晚印支—燕山期构造变形分析[J]. 杨兴科,韩珂,吴旭,王北颖,王新,杨宏宇,何虎军,晁会霞,于恒彬.  地学前缘. 2016(04)
[8]北秦岭二郎坪杂岩变沉积岩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构造地质意义[J]. 杨敏,刘良,王亚伟,廖小莹,康磊,盖永升.  岩石学报. 2016(05)
[9]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Ⅱ):俯冲-增生型造山[J]. 李三忠,杨朝,赵淑娟,李玺瑶,索艳慧,郭玲莉,余珊,戴黎明,李少俊,牟墩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04)
[10]北秦岭柳叶河盆地上三叠统物源区及其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关系——来自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的证据[J]. 李侃,郭安林,高春云,李兴辉.  地质通报. 2015(08)

博士论文
[1]贺兰构造带构造变形特征研究[D]. 杨向阳.西北大学 2018
[2]北秦岭的构造变形与动力学研究[D]. 李加好.合肥工业大学 2013
[3]米仓山构造带构造特征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D]. 孙东.成都理工大学 2011
[4]秦岭造山带东部花岗岩成因及其与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系[D]. 雷敏.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0
[5]北秦岭二郎坪群的结构、演化与区域构造意义[D]. 张宏远.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6
[6]三峡引水工程秦巴段深埋长隧洞开挖地质灾害研究[D]. 何锋.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5
[7]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与动力学特征[D]. 裴先治.西北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西秦岭弧形逆冲推覆构造带构造变形及成因分析[D]. 郑成鹏.西北大学 2018
[2]碧口地块构造演化[D]. 杨晨.西北大学 2011
[3]西秦岭中新生代的造山作用及隆升[D]. 亓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4]小秦岭燕山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D]. 崔海峰.西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629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5629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2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