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扎渡水库蓄水前后应力场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5 07:06
本文研究的云南糯扎渡水库是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典型的高坝大容量水库之一,由于水库建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繁的云南地区,相比低烈度地区的水库,蓄水后有更多的小地震发生,为研究水库蓄水前后的地球物理场变化特征提供了可能。本文利用水库台网记录到的2008年6月至2016年12月蓄水前后的地震事件,讨论了蓄水前后的地震活动特征,并利用其中2009年11月至2014年12月的96次3.0≤MS≤5.0地震的波形资料,用基于P波初动及P波与S波的振幅比反演得到了他们的震源机制解,依据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依次反演出蓄水前后水库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特征。本文得到主要结论和结果如下:1.根据蓄水前后地震事件统计,在库坝以北沿河流的回水区向两边拓展10km的水库库区内,蓄水后地震活动较蓄水前有明显的增加,蓄水后库区内地震活动与水位的变化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根据Gutenberg-Richter关系式,蓄水后b值较蓄水前发生了减小的现象,可能表明库区内应力场有一定的变化。而库区外围的地震b值基本没有变化,所以推测水库区域外所发生的地震是因正常的地质构造地质活动所引起。2.建立了糯扎渡水库区域及邻区3级以上...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库触发地震研究现状
1.2.2 基于震源机制解反演应力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其原理
2.1 震源机制的基本概念
2.1.1 地震断层的描述
2.1.2 双力偶点源模型
2.2 震源机制解的求解方法和原理
2.2.1 基于体波和面波联合反演的CAP方法
2.2.2 基于P波初动方向和振幅比计算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HASH方法
2.2.3 基于P波初动方向和最大振幅比的广义极性振幅法(GPAT)
2.3 划分震源机制解类型的标准
2.4 应力场反演的原理及方法
第三章 研究区域地震历史活动概况
3.1 糯扎渡水库库区地震历史活动概况
3.2 水库台站参数
3.3 蓄水前后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
第四章 糯扎渡库区蓄水前后区域应力场变化分析
4.1 震源机制解测定方法的选取
4.2 采用HASH方法测定震源机制解的过程
4.2.1 资料和数据处理
4.2.2 速度模型的选取
4.3 蓄水前后糯扎渡水库区域震源机制解总体特征
4.4 蓄水前后糯扎渡水库区域应力场变化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主要问题与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70788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库触发地震研究现状
1.2.2 基于震源机制解反演应力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其原理
2.1 震源机制的基本概念
2.1.1 地震断层的描述
2.1.2 双力偶点源模型
2.2 震源机制解的求解方法和原理
2.2.1 基于体波和面波联合反演的CAP方法
2.2.2 基于P波初动方向和振幅比计算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HASH方法
2.2.3 基于P波初动方向和最大振幅比的广义极性振幅法(GPAT)
2.3 划分震源机制解类型的标准
2.4 应力场反演的原理及方法
第三章 研究区域地震历史活动概况
3.1 糯扎渡水库库区地震历史活动概况
3.2 水库台站参数
3.3 蓄水前后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
第四章 糯扎渡库区蓄水前后区域应力场变化分析
4.1 震源机制解测定方法的选取
4.2 采用HASH方法测定震源机制解的过程
4.2.1 资料和数据处理
4.2.2 速度模型的选取
4.3 蓄水前后糯扎渡水库区域震源机制解总体特征
4.4 蓄水前后糯扎渡水库区域应力场变化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主要问题与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70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770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