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沙变异及其对下游河道连通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4-20 02:25
黄河流域人类频繁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水沙变异,水沙变异又对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泥沙运动、河床演变、水系连通等理论为基础,利用理论研究、数学方法、资料分析等手段深入分析了黄河水沙变异过程及趋势,提出了黄河水系连通的内涵与连通指标,揭示了水沙变异对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的影响机理,提出了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的评价方法与评价结果。主要成果如下:(1)摸清了黄河干流水沙变异特征和水沙搭配关系。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法和累积曲线法系统分析了黄河干流1950~2015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变化态势和水沙搭配关系变异特征。除上游唐乃亥站之外,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出现明显的减少趋势,且年输沙量减少速率均大于年径流量的减少速率,水沙变化关系呈幂函数;唐乃亥、艾山和利津站的来沙系数无明显变化,其他站来沙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整体上向有利的水沙搭配关系发展。(2)提出了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的内涵和连通指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黄河下游的基本情况,系统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的内涵、表现形式和连通指标。河道连通性的内涵主要包含连通通道边界的流畅性和稳定性...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黄河水沙变异
1.2.2 河流水系连通性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黄河干流水沙变化态势及其搭配关系的变异特征
2.1 黄河流域概况
2.2 黄河干流水沙年际变化态势
2.2.1 上游
2.2.2 中游
2.2.3 下游
2.3 黄河干流水沙搭配关系变化态势
2.3.1 来沙系数变化态势
2.3.2 水沙累积量变化
2.3.3 水沙变化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内涵及连通指标
3.1 河道连通性内涵
3.1.1 边界的流畅和稳定
3.1.2 水流的连续和流动
3.1.3 泥沙的输移与交换
3.2 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的表现形式
3.2.1 河道纵向连通
3.2.2 滩槽侧向连通
3.2.3 河渠横向连通
3.3 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指标体系
3.3.1 边界连通指标
3.3.2 水流连通指标
3.3.3 泥沙连通指标
3.4 小结
第四章 水沙变化对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的影响机理
4.1 黄河下游连通机理
4.1.1 一般河流河相关系
4.1.2 黄河下游河相关系
4.2 水沙变化对边界连通的影响
4.2.1 河道过水面积
4.2.2 断面宽深比
4.2.3 河道稳定性系数
4.3 水沙变化对水流连通的影响
4.3.1 水沙变化对过流能力影响
4.3.2 水沙变化对输水搭配指标的影响
4.4 水沙变化对泥沙连通的影响
4.4.1 水沙变化对输沙能力影响
4.4.2 水沙变化对河道输沙协调指标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变化过程及评价
5.1 黄河下游连通性变化
5.1.1 边界连通性变化
5.1.2 水流连通性变化
5.1.3 泥沙连通性变化
5.2 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连通性的影响
5.2.1 水库枢纽工程
5.2.2 引水引沙工程
5.3 黄河下游连通性层次分析与权重系数
5.3.1 连通性层次模型
5.3.2 连通性指标量化方法
5.4 黄河下游连通性综合评价
5.4.1 连通性综合评价函数
5.4.2 黄河下游连通性综合评价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794697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黄河水沙变异
1.2.2 河流水系连通性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黄河干流水沙变化态势及其搭配关系的变异特征
2.1 黄河流域概况
2.2 黄河干流水沙年际变化态势
2.2.1 上游
2.2.2 中游
2.2.3 下游
2.3 黄河干流水沙搭配关系变化态势
2.3.1 来沙系数变化态势
2.3.2 水沙累积量变化
2.3.3 水沙变化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内涵及连通指标
3.1 河道连通性内涵
3.1.1 边界的流畅和稳定
3.1.2 水流的连续和流动
3.1.3 泥沙的输移与交换
3.2 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的表现形式
3.2.1 河道纵向连通
3.2.2 滩槽侧向连通
3.2.3 河渠横向连通
3.3 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指标体系
3.3.1 边界连通指标
3.3.2 水流连通指标
3.3.3 泥沙连通指标
3.4 小结
第四章 水沙变化对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的影响机理
4.1 黄河下游连通机理
4.1.1 一般河流河相关系
4.1.2 黄河下游河相关系
4.2 水沙变化对边界连通的影响
4.2.1 河道过水面积
4.2.2 断面宽深比
4.2.3 河道稳定性系数
4.3 水沙变化对水流连通的影响
4.3.1 水沙变化对过流能力影响
4.3.2 水沙变化对输水搭配指标的影响
4.4 水沙变化对泥沙连通的影响
4.4.1 水沙变化对输沙能力影响
4.4.2 水沙变化对河道输沙协调指标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黄河下游河道连通性变化过程及评价
5.1 黄河下游连通性变化
5.1.1 边界连通性变化
5.1.2 水流连通性变化
5.1.3 泥沙连通性变化
5.2 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连通性的影响
5.2.1 水库枢纽工程
5.2.2 引水引沙工程
5.3 黄河下游连通性层次分析与权重系数
5.3.1 连通性层次模型
5.3.2 连通性指标量化方法
5.4 黄河下游连通性综合评价
5.4.1 连通性综合评价函数
5.4.2 黄河下游连通性综合评价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794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794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