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与设计暴雨雨型分析
本文关键词:宝鸡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与设计暴雨雨型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降雨特征发生较大变化,各地现行的暴雨强度公式已不能准确反映实际的降雨特征。住建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暴雨强度公式修订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根据最新降雨资料推求新的暴雨强度公式。因此,根据宝鸡市现在的气象资料来推求暴雨强度公式和设计暴雨雨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对国内外暴雨强度公式推求方法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综述,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宝鸡市气象站31年(1983-2013)的降雨资料。采用年最大值法和年多个样法选样;采用皮尔逊-Ⅲ型、耿贝尔型、指数型三种函数曲线进行理论频率曲线拟合;根据频率分析求出各i-P-t关系表用最小二乘法、高斯-牛顿法两种方法求出暴雨强度公式的A、C、b、n值。对各公式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年多个样法指数型曲线拟合最小二乘法和年最大值法指数型曲线拟合最小二乘法推求的暴雨强度公式满足2014年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对精度的要求,两者误差相差较小,而后者年际间独立性较好,后者更科学可靠。根据暴雨样本提取宝鸡市降雨资料的特性参数,统计并归类实际降雨过程,建立宝鸡市5分钟单位时段的设计暴雨时程分配雨型,对短历时、长历时暴雨雨型分析结果说明:短历时单峰型雨型个数占到总样本的60%以上,设计暴雨雨型属于芝加哥雨型第三种即单峰前峰型;长历时单峰型和双峰型雨型个数占到总样本的71%,设计暴雨雨型属于芝加哥雨型第三种单峰前峰型和第六种双峰前峰中峰型。
【关键词】:暴雨强度公式 年最大值法 年多个样法 选样 暴雨雨样 暴雨雨型 排水工程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V125;TU99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绪论9-35
- 1.1 研究背景9-12
- 1.1.1 全球大环境变迁9-10
- 1.1.2 暴雨强度公式推求的必要性10-12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1.2.1 研究目的12
- 1.2.2 研究意义12-13
- 1.3 国内外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发展概况13-20
- 1.3.1 国内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发展历程13-17
- 1.3.2 国内外暴雨强度公式编制研究17-20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0-24
- 1.4.1 主要研究内容20-21
- 1.4.2 技术路线21-24
- 1.5 研究区概况24-33
- 1.5.1 地形地貌24-25
- 1.5.2 气象、水文25-26
- 1.5.3 气象资料来源及要求26-27
- 1.5.4 宝鸡市暴雨的基本特征27-28
- 1.5.5 宝鸡市暴雨天气学特征28-29
- 1.5.6 宝鸡市暴雨洪涝灾害29-30
- 1.5.7 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及其预估分析30-32
- 1.5.8 未来气候预估及其预估分析32-33
- 1.5.9 宝鸡市区域暴雨分析33
- 1.6 主要存在的问题33-35
- 2 研究方法35-43
- 2.1 暴雨强度公式研究方法35-39
- 2.1.1 降雨资料年限35
- 2.1.2 降雨历时选取35
- 2.1.3 暴雨重现期选取35
- 2.1.4 样本数量35-36
- 2.1.5 频率分布分析36-39
- 2.1.6 精度要求39
- 2.2 短历时暴雨雨型研究方法39-42
- 2.2.1 Pilgrim&Cordey法原理39-40
- 2.2.2 Pilgrim&Cordery法选择分析40-42
- 2.3 暴雨强度公式推求的相关依据42-43
- 3 暴雨强度公式推算分析43-57
- 3.1 引言43
- 3.2 资料样本的选取43
- 3.3 频率计算分析43-46
- 3.4 理论频率与经验频率对比分析46-48
- 3.5 暴雨强度公式推算48-52
- 3.6 暴雨公式精度检验52-54
- 3.7 暴雨强度公式的最终表达式54-57
- 4 新旧暴雨强度公式的比较与误差分析57-61
- 4.1 对旧暴雨强度公式的分析评价57-58
- 4.2 旧公式与新暴雨强度公式比较58-60
- 4.3 结论60-61
- 5 宝鸡市设计暴雨雨型分析计算61-69
- 5.1 雨型的确定方法61-64
- 5.2 芝加哥雨型暴雨强度的估算64-67
- 5.3 长历时(24h)设计暴雨雨型67-68
- 5.4 结论68-69
- 6 结论及建议69-71
- 6.1 结论69-70
- 6.2 建议70-71
- 参考文献71-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尧明;;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处理方法[J];给水排水;2008年02期
2 米伟亚;;福建省短历时暴雨强度公式研究[J];福建建材;2008年06期
3 周书葵;曾光明;王许兵;;湖南省某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的研究[J];市政技术;2009年03期
4 邵尧明;;对现行规范中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方法的探讨与建议[J];给水排水;2009年05期
5 金家明;;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及应用方法[J];中国市政工程;2010年01期
6 卢金锁;程云;郑琴;杜锐;王社平;王俊萍;;西安市暴雨强度公式的推求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17期
7 邵丹娜;傅佩君;;余姚新一代暴雨强度公式应用的思考[J];浙江水利科技;2011年02期
8 余连荣;周柯生;;暴雨强度公式选样问题的研究[J];市政技术;2011年03期
9 ;应加强推广新一代城市暴雨强度公式——专访杭州市规划局教授级高工程师邵尧明[J];中国报道;2011年08期
10 周玉文;翁窈瑶;张晓昕;李萍;王强;;应用年最大值法推求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研究[J];给水排水;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柯生;毛玲英;;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标准化问题的探讨[A];浙江省2005年给水排水论文集[C];2005年
2 叶香;;南京暴雨强度公式探讨[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邓卫东;李萍;李艺;曹志农;徐浩宇;;暴雨强度公式的简便推求方法[A];2010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欧阳红;欧阳芳芳;李卉;李泽磊;;岳阳市区暴雨强度公式的优化推算[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许晖;王艳萍;张亮;;长春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雨型确定[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4年
6 夏宗光;;编制市政暴雨强度公式中数据摘选工作的快速化和精确化[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排水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年会论文集[C];1991年
7 吕先金;金建卓;陈小素;陈华文;;气象自记雨量资料推求城市暴雨强度公式[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向亮;郝立生;马京津;张婧;;基于皮尔逊Ⅲ型分布的暴雨强度公式的推求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极端天气事件与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王强;张晓昕;韦明杰;;北京市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标准研究综述[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林;杭州暴雨强度公式应用成为全国“标准”[N];建筑时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张孔生;扬州新暴雨强度公式实施[N];扬州日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刘立成 通讯员 柴昕;专家呼吁重编城市暴雨强度公式[N];中国气象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春新;城市短历时暴雨强度公式及参数确定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2 吴彦成;陕西省暴雨强度公式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D];长安大学;2013年
3 王睿;合肥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及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4 李龙;宝鸡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与设计暴雨雨型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米伟亚;福建省城市短历时暴雨强度公式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6 王俊萍;推求绵阳市暴雨强度公式的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7 罗雅文;新暴雨特性下重庆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D];重庆大学;2012年
8 翁窈瑶;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9 苏洁;安塞县暴雨强度公式软件系统设计和应用[D];长安大学;2014年
10 蒋伟萍;郓城县暴雨强度公式的推导与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宝鸡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与设计暴雨雨型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4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84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