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某巨型堆积体蓄水失稳模式预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03 20:12
在大量的勘察及试验基础上,将澜沧江某巨型堆积体的形成机制划分为崩塌堵江、冲堆平衡、间歇堆积、河谷再下切四个阶段。运用刚体极限平衡法、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基于饱和非饱和理论的有限元法进行堆积体稳定性及地下水渗流分析。结果表明:当蓄水位上升时,堆积体前缘首先发生局部圆弧型滑塌,随后堆积体中部将沿碎石层内部发生折线型深层滑移,最终堆积体将沿基覆界面发生推移型整体失稳破坏;当蓄水位下降时,坡体中部碎砾石层及前缘局部区域构成主要渗流通道,堆积体稳定系数先降后升,但水位总降幅及总历时一定时,堆积体稳定系数总减小量基本相当。回归分析显示,水位骤降速率与堆积体稳定系数日增量成负相关,其相关函数类型为二次抛物线。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本文编号:3894611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图1堆积体地形地貌航拍图
第(1)类为有一定胶结的含细粒土砾(Qcol+dl-1),位于堆积体中上部,砾石粒径3cm~6cm,含量约55%,其间为砂质土充填,较为密实,平洞开挖时可临时自稳。第(2)类为较松散的碎砾石层(Qcol+dl-2),位于堆积体中上部,碎石粒径5cm~20cm,含量约45%,....
图2堆积体工程地质平面图
图1堆积体地形地貌航拍图图3堆积体工程地质剖面图
图3堆积体工程地质剖面图
图2堆积体工程地质平面图2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
图4蓄水位上升时堆积体稳定系数变化曲线
分别取2650m(天然水位)、2745m(施工低水位)、2815m(死水位)、2864m(施工高水位)、2895m(正常蓄水位)等5个工况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堆积体稳定系数与蓄水位关系见图4。不同蓄水位堆积体最大剪应变云图见图5—图7。据图4—图7可知,随着....
本文编号:38946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894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