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通至河口段沿江引水变化特征及其对河口的影响分析
本文关键词:长江大通至河口段沿江引水变化特征及其对河口的影响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入海流量变化为科学解释预测河口重要过程与现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是影响河口盐水入侵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三峡水库的径流调蓄,对河口地区影响深远。大通以下沿江两岸引水频繁,改变了长江干流入海流量,大通流量已不能代表长江最后入海流量,需要对沿江地区水利工程引排量情况进行调查,深入分析引水量、时空变化及其变化特征,研究沿江引水对河口的影响,提出保障河口淡水资源安全的联合调度模式。经调查截止到2014年,长江下游大通至河口引水工程设计引水能力达32786m3/s。估算的到2000年-2014年,年平均引水量为279.52亿m3,其中枯季11月至次年4月引水量占全年的27.3%,但枯季引水对河口淡水资源影响较大。沿江引水多寡的年际变化与人口增加、GDP发展、设计引水能力增加以及降雨量、排水量密切相关,年内变化受本地物候影响。引水空间差异大,引水主要在集中在江苏河段,水利工程分布是导致引水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沿江水闸分布密度差异悬殊,江苏省约为安徽省的4倍;在规模上,85%的引水工程分布在江苏河段。估算未来引水量,预测到2020年引水量可达442.65亿m3。收集历年盐水入侵资料,得出近年来盐水入侵呈现加剧趋势,盐水入侵次数多、历时长。沿江引水对盐水入侵有十分显著的影响:枯季,大通至河口沿江引水削弱了大通流量,增加了入海流量低于盐水入侵阈值的概率,甚至造成相对于阈值的缺水量翻倍,强烈地影响了入海流量与盐水入侵之间的平衡关系。此外,沿江引水也是造成特殊年份洪季盐水入侵的重要原因。大通至河口段沿江引水需作为保障河口淡水资源安全的联合调度模式的重要考虑因素。以入海流量16000 m3/s作为保障河口淡水安全的临界值,来确定联合调度模式及调度流量。12月、1月和2月份是盐水入侵高发月份,三峡水库在目前调蓄流量的基础上需加大放水量,分别需要的调度流量为1200 m3/S、3500m3/s和2800 m3/S,以保障河口地区入海流量达到盐水入侵阈值之上。考虑到未来引水在增加,2020年,12月、1月、2月,三峡需要提前调度1600 m3/S、5100m3/s、4400m3/S。
【关键词】:三峡水库 沿江引水 入海流量 盐水入侵 联合调度 长江河口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V67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4
- 第1章 引言14-23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4-16
- 1.1.1 研究背景14-15
- 1.1.2 研究意义15-16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1
- 1.2.1 国外研究简介16-17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7-21
- 1.3 论文主要内容21-23
- 1.3.1 研究目标21
-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21-22
- 1.3.3 论文研究特色22-23
- 第2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方法23-34
- 2.1 研究区域概况23-26
- 2.1.1 大通至河口段流域概况23-24
- 2.1.2 长江河口概况24-26
- 2.2 数据获取26-27
- 2.3 研究方法27-34
- 2.3.1 典型水文年的确定27-28
- 2.3.2 引水估算28-29
- 2.3.3 Mann-Kendall检验29-31
- 2.3.4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31-32
- 2.3.5 数理统计方法32-34
- 第3章 三峡调蓄后长江中上游来水特征34-39
- 3.1 年径流量变化34
- 3.2 月径流量变化34-37
- 3.3 大通站枯季流量特征分析37-38
- 3.4 小结38-39
- 第4章 大通-河口沿江引水量及其变化特征39-69
- 4.1 沿江引水能力39-40
- 4.2 典型闸分析40-50
- 4.2.1 相邻地区水闸相关关系分析40-44
- 4.2.2 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44-50
- 4.3 实际引水量估算50-52
- 4.4 引水变化分析52-56
- 4.4.1 引水时间差异52-55
- 4.4.2 引水空间差异55-56
- 4.5 大通-河口沿江引水变化特征56-66
- 4.5.1 引水量时间变化特征分析56-58
- 4.5.2 引水量空间变化特征分析58-66
- 4.5.3 引水量未来趋势分析66
- 4.6 小结66-69
- 第5章 沿江引水对河口的影响69-85
- 5.1 盐水入侵与长江流量关系分析69-77
- 5.2 沿江引水对河口淡水资源影响的分析77-81
- 5.3 大通至河口段引水与保障河口淡水资源的联合调度模式关系81-84
- 5.4 小结84-85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85-89
- 6.1 结论85-87
- 6.2 不足与展望87-89
- 参考文献89-96
- 附录96-100
- 致谢100-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殿魁;根治河口,稳定黄河现行入海流路[J];人民黄河;1993年05期
2 陈舟;王军;陈术;;浙江省入海河流河口建闸构想[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2年03期
3 胡四一;;人类活动决定河口表情[J];中国三峡;2009年07期
4 张庆国,马向阳,毕秀丽;黄河河口地区地质特点与修建工程应采取的对策[J];人民黄河;1997年08期
5 马云霞;;海河河口段涉河建设项目管理现状及展望[J];海河水利;2012年06期
6 陈吉余;陈沈良;;中国河口研究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海洋与湖沼;2007年06期
7 谢军;河口地区三维盐水入侵数学模型[J];水运工程;2002年10期
8 韩清波;;加强河口岸线管理的对策与措施初探[J];海河水利;2009年02期
9 ;中国江河河口研究及治理、开发问题研讨会即将召开[J];广东水利水电;2002年05期
10 徐元;长江河口地区的高程系统[J];水运工程;200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存功;丁丹丹;霍家喜;刘敏;李彦邦;;黄河河口地区湿地现状分析研究[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梅彩;贾建军;田震;宋国大;马卫林;;河海分界方法与我国主要河口分界方案研究[A];第二十一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黄河河口地区治理开发概况[A];黄河河口问题及治理对策研讨会专家论坛文集[C];2003年
4 林雪美;;台湾东部河口地形之变动特性[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张二凤;;特枯水情下长江大通以下沿江引水对入河口地区流量的影响[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杨垎;林洋;;辽河口存在的主要问题[A];中国水利学会围涂开发专委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唐建华;何青;;长江口南槽絮凝特性分析[A];第九届全国河口海岸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驻沪记者 赵虎 吕雪 通讯员 施继建;“世界河口伙伴组织”在沪成立[N];中国水运报;2010年
2 李红雨 王如宣;河口街道拉长产业链做强大项目[N];东营日报;2011年
3 海委海河下游管理局副局长 韩清波;依法行政 开创河口管理工作新局面[N];中国水利报;2009年
4 本版编辑 刘宁(水利部总工) 王义刚(河海大学交通学院、海洋学院院长) 陈庆秋(华南理工大学南方水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 仲志余(长江勘测规划设计院副院长) 王兆印(清华大学教授、国际泥沙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主席) 王秋生(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关注中国河口健康[N];中国水利报;2006年
5 ;河口不能承受之“咸”[N];中国水利报;2006年
6 林步东;世界五大河口防灾治理[N];人民长江报;2009年
7 记者 张一玲;河口地区发展必须开发与保护并举[N];中国海洋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刘学东 实习生 宋婷婷;守护黄河生命线[N];东营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德远;黄河河口地区骨干河道生态健康评价方法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伟苹;长江大通至河口段沿江引水变化特征及其对河口的影响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冉隆江;鸭绿江河口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对流域变化的响应[D];南京大学;2012年
4 邢静芳;河口地区盐淡水掺混特性的水槽系统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长江大通至河口段沿江引水变化特征及其对河口的影响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3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93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