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河网型分流河道分流分沙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8 16:18

  本文关键词:河网型分流河道分流分沙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部分岩土工程建立在河流的附近,河床的演变和发展对工程的建设及工程的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且复杂的河网型分流河道的变化发展分析,来对相关问题进行一系列研究。在天然河道中,河道分流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然而分流河道都具有几何边界不规则,地形条件复杂以及水力因素难以确定等特点,导致这类河道的水沙运动特性和演变规律受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其不仅具有单一河道的特点,更是由于各分流河道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其水沙运动既有共性,又具有各个分流河道自己的特性,致使这一问题变得十分复杂。研究河网型分流河道的分流分沙规律对于防洪、航运、水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的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工程应用前景,而分汊口作为分流河道的咽喉要道,对水流泥沙在各汊道的分配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因此深入研究河网型分流河道汊点处的分流分沙规律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为进一步探求河网型分流河道的分流分沙规律,同时也将荆江三口的分流分沙规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前人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分流河道水流结构的研究,对分流及一般分汊河道分流比分沙比计算公式的研究和对荆江三口分流分沙的研究,总结并分析了之前研究的经验和不足。第二部分为荆江三口的分流分沙规律的研究。由实测资料分析指出影响三口分流的主要原因是口门与水位高程的相对变化情况,影响三口分沙的主要原因除了影响分流的几点因素外,还应考虑泥沙粒径的影响。同时预测了短期内松滋口的分流分沙变化不会太大,未来可能有少许增加;太平口分流比将会保持减小趋势,由于冲刷发展,趋势逐渐减弱,分流比减小的趋势也逐渐减弱直至达到平衡,分流分沙将在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藕池口短时间内藕池口分流分沙将基本保持不变。第三部分为分析水流结构后,建立综合考虑引水宽度沿水深不同、流速沿水深分布、弯道环流、含沙量沿水深分布的分流比、分沙比新模式,并对公式结构进行分析,认为环流引起的分沙附加项将使得进入支汊的泥沙含量增加,同时对影响汊道分流分沙的几点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河网型 分流河道 分流分沙 荆江三口 规律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V14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绪论10-23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11-21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21-23
  • 第二章:荆江三.分流分沙规律研究23-40
  • 2.1 近期荆江三.分流分沙的变化23-36
  • 2.2 分流分沙变化影响因素分析36-38
  • 2.3 荆江三.分流分沙变化的预测38-40
  • 第三章:分流分沙比的理论分析40-52
  • 3.1 水流结构分析40-41
  • 3.2 分流比、分沙比公式的推导41-48
  • 3.3 公式的验证及结论48-52
  • 第四章:结论与展望52-54
  • 4.1 主要结论52
  • 4.2 展望52-54
  • 附录A54-59
  • 参考文献59-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建国,林春明,杨云岭,朱应科,王金铎,赵彦彦;分流河道特征及其识别方法:以东营凹陷东部地区为例[J];高校地质学报;2002年02期

2 李雪松;张艳丽;;井震结合顺直、低弯曲分流河道储层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35期

3 尹艳树;张昌民;尹太举;俞宸;;三角洲平原高弯曲分流河道内部结构单元三维建模[J];地质论评;2013年03期

4 熊明;洞庭湖四口分流河道尾闾泄洪能力变化分析[J];人民长江;2004年01期

5 尹艳树;王进;文志刚;潘静文;;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三维储层建模方法比较[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6 James Allen;查中圻;;利用“穷人三维”地震识别分流河道砂岩[J];国外油气勘探;1988年04期

7 刘传虎;;陆相断陷盆地缓坡带分流河道油藏勘探[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4期

8 韩其为;;江湖关系变化的内在机理[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年06期

9 韩忠义;;分流河道油气藏的滚动勘探开发研究与实践[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2期

10 张雁;冯殿辉;;分流河道储层内微观剩余油分布及影响因素[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建国;林春明;杨云岭;朱应科;王金铎;赵彦彦;;分流河道特征及其识别方法——以东营凹陷东部地区为例[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张春生;;三角洲分流河道演变规律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纪玉峰;新民油田东垒区块泉头组三、四段沉积微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2 张英志;萨北开发区纯西葡一油层组沉积构成及聚驱解堵增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潜宜;河网型分流河道分流分沙规律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5年

2 葛政俊;民南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剩余油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3 王子;北二区东高台子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方芹;大庆长垣北部萨Ⅱ15+16单元密井网条件下沉积微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彭志春;杏七区中部葡Ⅰ1-3油层储层精细描述[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6 潘莉莉;萨中开发区萨二油层组沉积微相与剩余油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7 代云娇;文明寨油田明—断块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微相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杜明;湫岩山1061井区储层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9 关开澄;多学科油藏管理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10 苗杰;店坪北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有利区预测[D];西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河网型分流河道分流分沙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3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433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d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