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南导堤越堤水通量时空变化数值研究
本文关键词: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南导堤越堤水通量时空变化数值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北槽 南导堤 越堤水通量 时空变化 FVCOM
【摘要】:长江河口为中国最大的河口,三级分汊,四口入海,丰水多沙。为提高长江口通海航道水深,自1997年起在北槽河段实施了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并于2010年正式交工。工程主体包括双导堤以及丁坝群,工程的建设使南北槽的水动力条件、河床地形以及泥沙输运等发生显著变化。工程结束后,北槽深水航道出现明显的泥沙回淤问题。针对回淤泥沙可能的来源,众多学者从多角度、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取得系列成果。但对于南导堤的挡沙功能,以及要否提高南导堤缓解北槽深水航道的回淤压力有争议。显然,研究长江河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不同阶段南、北槽水沙交换特点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本研究依据实际的地形资料,利用适合于河口地区的FVCOM数值模型,对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后北槽南导堤的越堤水通量进行了模拟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南导堤加高对南北槽分流比以及北槽关键断面输沙量的影响,并且从潮位和断面流速两个方面对影响越堤水通量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通过上述工作,我们发现:1.在深水航道整治工程之前,南北槽之间横向水流交换净通量,在北槽上段和中段指向北槽,在北槽下段指向南槽;在深水航道整治工程之后,南导堤全段越堤水净通量指向北槽。工程之后南导堤越堤水通量的沿程分布主要特征为:以S4-S5段为界,上半段逐渐减小,下半段逐渐增大,上半段净通量小于下半段净通量。工程之后南导堤越堤水通量在季节上变化不大,洪季比枯季总净通量略高;在潮周期内变化较大,越堤单宽净水通量在大潮期间的波动幅度大于在小潮期间的波动幅度,大潮期间的单宽净水通量最大值约为小潮期间最大值的2倍。从越堤净水通量的总量来看,一期工程之后总量显著减小,减小幅度为21.7%,二期工程后显著增大,增大幅度为43.3%,三期工程后基本维持不变。2.讨论南导堤加高至5m的工况,通过计算,在南导堤加高5m的情况下,北槽涨潮分流比变化较大,入口处减小0.8%,出口处增大1.6%,而入口及出口落潮分流比均小幅增大。3.潮位的变化与越堤水净通量的变化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研究中导堤上段和下段两个控制点的潮位与越堤水净通量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87和0.94。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不同工程阶段南导堤越堤水通量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深入开展南导堤越堤沙通量的研究,能为人们客观评价南导堤的挡沙功能、科学诠释深水航道回淤泥沙来源打好基础。
【关键词】:北槽 南导堤 越堤水通量 时空变化 FVCOM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612.2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6
- 第1章 绪论16-23
- 1.1 研究意义16-17
- 1.2 研究现状17-20
- 1.3 研究思路20-21
- 1.4 本文研究内容21-23
- 第2章 FVCOM数值模型的设置及验证23-38
- 2.1 FVCOM数值模型简介23-30
- 2.1.1 σ坐标系下的控制方程组24-25
- 2.1.2 二维垂直积分方程25-26
- 2.1.3 湍流模型26-27
- 2.1.4 有限体积离散方法27-28
- 2.1.5 导堤-丁坝模块介绍28-30
- 2.2 FVCOM数值模型的设置30-32
- 2.2.1 计算区域30-31
- 2.2.2 边界条件31-32
- 2.2.3 初始条件32
- 2.3 FVCOM数值模型的验证32-37
- 2.3.1 潮位验证33
- 2.3.2 流速、流向、盐度验证33-35
- 2.3.3 单宽净通量验证35-37
- 2.4 本章小结37-38
- 第3章 长江口北槽越堤水通量时空变化特征38-50
- 3.1 越堤水通量沿程变化特征38-44
- 3.1.1 枯季越堤水通量沿程变化特征38-41
- 3.1.2 洪季越堤水通量沿程变化特征41-44
- 3.2 越堤水通量随时间变化特征44-47
- 3.2.1 全导堤越堤水通量随时间变化特征44-45
- 3.2.2 导堤典型位置越堤水通量随时间变化特征45-47
- 3.3 本章小结47-50
- 第4章 工程后北槽及邻近区域关键断面水通量分析50-69
- 4.1 工程前后北槽及邻近区域关键断面水通量分析50-57
- 4.2 南导堤加高对北槽及邻近区域关键断面通量分析57-68
- 4.2.1 南导堤加高后南北槽分流比的变化57-59
- 4.2.2 南导堤加高后南北槽关键断面流速变化59-61
- 4.2.3 南导堤加高前后南北槽关键断面输沙量的变化61-68
- 4.3 本章小结68-69
- 第5章 讨论及结论69-77
- 5.1 讨论69-71
- 5.1.1 潮位对越堤水通量的影响69-70
- 5.1.2 流速对越堤水通量的影响70-71
- 5.2 结论71-75
- 5.3 不足与展望75-77
- 参考文献77-81
- 附录81-82
- 致谢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亚平;;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通过国家验收[J];中国港湾建设;2005年06期
2 施继建;;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荣获2005年度惟一的国家优质工程金奖[J];中国港湾建设;2006年01期
3 吴明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目标12.5米[J];中国远洋航务;2006年11期
4 王芳萍;;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荣获全国第12届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J];港工技术;2008年03期
5 殷缶;梅深;;我国最大水运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完工[J];水道港口;2010年02期
6 郭鹤艺;;范期锦: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先锋[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0年10期
7 谢善文;;交通运输部召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总结表彰大会中交一航院有限公司获得多项荣誉称号[J];港工技术;2011年03期
8 朱金升;;长江口深水航道通过国家验收[J];中国港湾建设;2011年03期
9 殷缶;梅深;;《长江口深水航道》出版[J];水道港口;2011年04期
10 矫阳;陈彬;;开黄金水道,展经济宏图——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报告[J];中国工程咨询;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华;万军;潘才官;施卫星;;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时空序数据库的构建[A];地理信息与物联网论坛暨江苏省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蔡德恩;;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测绘工程介绍[A];2001年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陈宝;;长江口深水航道浮泥观测初探[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8年
4 程海峰;刘杰;赵德招;王珍珍;;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十二五”造地利用技术方案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5 张晴波;;结合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开发滩涂和保护湿地[A];上海市湿地利用和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范期锦;;创新——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功之源[A];第十二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志一;;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给航运带来的新思考[A];2006年苏、浙、闽、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论文集[C];2006年
8 薛鸿超;;长江口深水航道在澄通河段的延伸响应[A];江苏省航海学会2007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8年
9 薛鸿超;;长江口深水航道在澄通河段的延伸响应[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运分论坛暨2007年苏浙闽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倪国琪;;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测绘项目管理模式的探讨[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谢宗惠;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国际领先[N];中国水运报;2006年
2 赵虎邋通讯员 唐文明;长江口深水航道“咽喉”治理配套助导航设施布设完成[N];中国水运报;2007年
3 通讯员 施继建;长江口深水航道向上延伸段工程竣工验收[N];中国水运报;2007年
4 通讯员 正莉;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年底开工[N];东方城乡报;2006年
5 特约记者 施继建邋记者 顾力;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巧用疏浚土[N];中国交通报;2008年
6 通讯员 许永平;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治理工程全线贯通[N];人民铁道;2010年
7 冯亦珍 王成爱;长江口深水航道试航[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8 记者 冯蕾;长江口深水航道正式运行[N];光明日报;2011年
9 记者 于宛尼;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接受国家验收[N];工人日报;2011年
10 记者 孙妍 实习记者 顾博;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项目评估全面展开[N];中国交通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杰;长江口深水航道河床演变与航道回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曹根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整治建筑物施工与关键技术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2 顾勇;土工织物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和设计[D];河海大学;2004年
3 范中亚;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对流场、盐度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毓儒;长江口深水航道三维水动力与盐度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许鹏;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南导堤越堤水通量时空变化数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6 姜明宝;长江口航道建设规划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28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628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