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头对丁坝附近水流及船舶影响分析
本文关键词:勾头对丁坝附近水流及船舶影响分析
【摘要】:在航道整治和防洪治河工程中,勾头丁坝作为整治建筑物被广泛采用。以往关于勾头丁坝的研究多注重于坝后回流区及坝头冲刷等方面,而关于其对通航条件的影响少有研究。针对不同勾头长度的丁坝,分析研究丁坝周围水流特性变化及其附近船舶受力的特性,可为航道整治设计及船舶航行操作等提供科学依据,对强化水运交通安全管理,提高水运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运用RNG κ-ε紊流模型、小比尺船舶模型试验,对丁坝周围水流特性及船舶行经丁坝时的受力特性进行分析和试验,研究勾头对丁坝附近通航条件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丁坝在增加勾头后,大流速向坝头区集中,远离坝头区域流速减小,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2)勾头具有导顺水流,加快横流衰减速率,减小横流的效果。若以横向流速超过0.3m/s区域为不安全区域。当勾头长度分别为1/3坝长、2/3坝长和1倍坝长时,坝轴横断方向横流速度衰减至0.3m/s的位置距坝头距离分别缩短了8.5%、11.9%和17.8%,坝轴后方横向流速超过0.3m/s的区域面积分别减小了14.8%、27.8%和39.7%。(3)丁坝增加勾头后,上下游最大水位差随勾头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当勾头长度L达到坝长D时,上下游最大水位差可减小12.2%,可为船舶航行提供有利条件。(4)船舶在经过丁坝时横向受力会出现两次正向(推力)峰值和一次负向(吸力)峰值,且第一次正向(推力)峰值远大于第二次。第一次正向(推力)峰值出现的位置在船头移动至丁坝上游0.06~0.17倍船长范围,横向距坝头越近峰值越大。第一次负向(吸力)峰值出现的位置为船体中心位于丁坝下游0.11-0.44倍船长处,船体距坝头越远极值出现得越晚,其受力变化也越平缓。第一次正向(推力)峰值与第一次负向(吸力)峰值的大小与流速的幂呈正比。船体横向距丁坝越近,其横向受力变化得越迅速,对船舶安全航行越不利。(5)丁坝在增加勾头后,船舶在经过有勾头丁坝时的横向受力变化规律与无勾头丁坝时相似,但峰值大小不同。勾头可以起到减小正向(推力)峰值的作用,但船舶也会因处在横向距坝头较近的位置而受到勾头岸壁效应影响导致负向(吸力)峰值增大。勾头长度一定时,其对船舶产生的岸壁效应是有一定范围的,当超过这一范围,船舶将不会受到勾头产生岸壁效应的作用。当勾头长度为1/3坝长时,其对船舶产生岸壁效应的影响范围在横断方向将不会超过1/3坝长。(6)船舶在水流中的纵向受力体现了船舶在经过丁坝时的阻力变化情况。当船舶中心位于丁坝下游0.06~0.28倍船长范围,纵向力极值出现。在流速及船舶横向距坝头距离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勾头的增长船舶纵向受力呈减小的趋势,当勾头长度L达到坝长D时其纵向受力减小了14.8%。
【关键词】:勾头丁坝 通航条件 水流特性 船舶受力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617;TV13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研究现状12-19
- 1.2.1 丁坝周围水流特性12-14
- 1.2.2 水流边界对建筑物附近船舶的作用14-19
- 1.3 研究的主要工作及技术路线19-21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9
- 1.3.2 论文采用的技术路线19-21
- 第二章 丁坝周围水流数学模型及船模试验概况21-34
- 2.1 丁坝周围水流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21-27
- 2.1.1 水流运动的基本方程21
- 2.1.2 湍流模型21-23
- 2.1.3 湍流模型的建立23-25
- 2.1.4 数学模型的验证25-27
- 2.1.5 数学模型工况27
- 2.2 船模试验概况27-34
- 2.2.1 物理模型设计27-29
- 2.2.2 物理模型试验方法29-31
- 2.2.3 丁坝及勾头丁坝模型31-32
- 2.2.4 试验方案32-34
- 第三章 勾头长度对丁坝周围水流特性影响分析34-45
- 3.1 坝头水流结构分析34-35
- 3.2 流速场分析35-41
- 3.3 丁坝附近水位变化分析41-43
- 3.4 本章小结43-45
- 第四章 勾头对船舶平面二维受力特性影响分析45-67
- 4.1 船舶在丁坝附近航行平面二维受力特性分析45-55
- 4.1.1 船舶横向受力特性分析45-51
- 4.1.2 船舶纵向受力特性分析51-55
- 4.2 勾头对船舶平面二维受力特性影响分析55-65
- 4.2.1 勾头对船舶横向受力影响分析56-63
- 4.2.2 勾头对船舶纵向受力影响分析63-65
- 4.3 本章小结65-67
- 结论与展望67-70
- 结论67-69
- 展望69-70
- 参考文献70-74
- 致谢74-75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75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从事科研项目目录)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凌如镛;船舶系统工程的一些问题[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2年02期
2 赵久国;李晓江;徐慧颖;赵朋远;;船舶电气系统故障检测判断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年20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田孟杨;;浅析一艘好的船舶[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沿海航标学组2002年航标学术研讨论文集[C];2002年
2 李宁;;浅谈船舶电气绝缘检查及缺陷处理[A];第四届广东海事高级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朱德祥;冷文浩;李百齐;何术龙;;CAE在船舶性能研究领域的应用[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2007年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4 ;前言[A];气象海洋环境与船舶航行安全论文集[C];2010年
5 陈昌运;董国祥;陈霞萍;金强;马向能;;船舶综合性能预报系统(SPPS)开发[A];2007年船舶力学学术会议暨《船舶力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波浪中船舶稳定性和控制问题和研究[A];2002海洋船舶防台论文集[C];2002年
7 曹雪雁;明付仁;张阿漫;;船舶破损进水特性的SPH三维模拟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8 程红蓉;杨佑宗;苏甲;王艳霞;赵强;;应用CFD计算研究浮心位置变化对船舶性能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文集(下册)[C];2012年
9 赵树海;;船舶冬季安全工作特点与对策[A];气象海洋环境与船舶航行安全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严风华;一条道走到黑的“快乐苦行僧”[N];中国船舶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叶红玲;“造船强国”期待自主创新[N];中国水运报;2007年
3 杜苏 张坚强 丁汉新 朱庆;让“船”味更浓[N];中国船舶报;2003年
4 刘洋邋通讯员 王琪;浙江造船业为“绿色”航运溯源[N];中国交通报;2008年
5 记者 冷翠华;“绿的”不一定是“贵的”[N];中国船舶报;2010年
6 记者 王孙;新概念指引新设计[N];中国船舶报;2014年
7 记者 孙加宝 欧阳虹 程永华;长江中游船舶下月起“各行其道”[N];中国水运报;2006年
8 记者 王进;全面优化船舶性能 打造真正“卖点”[N];中国船舶报;2013年
9 杨光;船队新了 效率升了[N];中国交通报;2005年
10 记者 桂雪琴;莫让绿色壁垒挡住发展之路[N];中国船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战翌婷;船舶数字化设计软件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杨春蕾;船舶性能数值水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朱海荣;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运动的三维时域方法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管官;主船体数字化设计与分段测量数据匹配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启波;基于船—桨—舵全耦合求解的船舶自航性能数值预报方法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
2 杨陆鑫;勾头对丁坝附近水流及船舶影响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5年
3 兰鹏;大型双桨双舵船舶建模和仿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郭海强;船舶性能数值水池的研究及其若干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李岩;船舶三维设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伍绍博;船舶在波浪中操纵及其控制系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7 张星君;基于知识的船舶数字化结构设计研究和程序开发[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李成成;船舶在波浪中运动时域数值模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9 郭汝绯;基于VB.NET的船舶性能计算分析软件开发[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董振华;船舶维修保养技术经济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441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644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