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怒江马吉水电站坝址区中缓倾裂隙发育特征及成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12:30

  本文关键词:怒江马吉水电站坝址区中缓倾裂隙发育特征及成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缓倾裂隙 应变软化 成因机制 应力场


【摘要】:中缓倾裂隙作为水电工程边坡普遍发育的结构面,其存在对边坡的形成演化以及边坡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工程地质意义。云南怒江马吉水电站坝址区边坡中缓倾裂隙具有发育普遍、深度较大、分带明显等特征,其形成机制与分布特征直接关系到边坡的演化与稳定性评价。本文在工程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测试技术、数值计算等方法,对该坝址区中缓倾裂隙的分布特征、形成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论文的成果如下:(1)坝址区中缓倾裂隙占总裂隙条数的半数以上,倾角介于15°~60°之间,呈现上陡下缓的形态,呈倒“八”字型,随着硐深的深入,中缓倾裂隙的倾角有逐渐增大的趋势。(2)坝址区中缓倾裂隙左岸发育明显强于右岸,并且随着坡表向山内的深入,发育存在分段性。(3)坝址区中缓倾裂隙延续性:整体上中缓倾裂隙以短小型为主;在硐深上,表生改造段内中长型裂隙较为发育,而原生应力段内短小型中缓裂较表生段更为发育。(4)马吉水电站原生型中缓倾裂隙具有独特性即原生型中缓倾结构面在坝址区表现为白岗岩脉与围岩的接触截面。(5)构造型中缓倾裂隙主要为剖面“X”型共轭剪裂和与陡倾断层伴生的张剪型破裂。(6)表生型中缓倾裂隙主要为岸坡侧向卸荷形成的张性、张剪性裂隙和谷底水平应力集中产生的压剪裂隙,主要集中在浅表生改造范围内,以裂隙密集段的形式出现,。(7)使用FLAC-3D软件对河谷进行下切模拟,采用分区破裂化理论,采用应变软化模型,得到了下切后应力场的重新分布规律,岸坡的压致拉裂和谷脚的剪应力集中为中缓倾裂隙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最后在剪应力增量带对中缓倾裂隙的间断分布现象给出合理解释。
【关键词】:中缓倾裂隙 应变软化 成因机制 应力场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V22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6
  • 1.1 工程概况及研究意义9-11
  • 1.1.1 工程概况9-10
  • 1.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1-13
  • 1.2.1 中缓倾裂隙成因认识的现状11-12
  • 1.2.2 中缓倾裂隙成因研究方法现状12-13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3-16
  • 1.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13-15
  • 1.3.2 主要研究内容15
  • 1.3.3 论文主要工作量15-16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16-29
  • 2.1 地层与岩浆岩16-18
  • 2.2 地质构造18-21
  • 2.3 地貌与新构造运动21-25
  • 2.3.1 地形地貌21-23
  • 2.3.2 新构造运动与河谷发育史23-24
  • 2.3.3 地震24-25
  • 2.4 水文地质25-27
  • 2.5 地应力27-29
  • 第3章 坝址区中缓倾裂隙发育特征29-60
  • 3.1 中缓倾裂隙的产状特征29-34
  • 3.1.1 中缓倾裂隙的产状分组29-31
  • 3.1.2 中缓倾裂隙产状的空间分布31-34
  • 3.2 中缓倾裂隙分布及其空间变化34-45
  • 3.3 中缓倾裂隙延续性及其空间变化45-47
  • 3.4 中缓倾裂隙的性状特征(粗糙度、风化特征、充填物)47-53
  • 3.4.1 中缓倾裂隙粗糙度及其空间变化47-49
  • 3.4.2 中缓倾裂隙的风化蚀变及其空间变化49-50
  • 3.4.3 中缓倾裂隙张开度、充填物特征及其空间变化50-53
  • 3.5 中缓倾裂隙密集段的特征53-60
  • 第4章 坝址区中缓倾裂隙成因的地质分析60-74
  • 4.1 中缓裂产生的建造与构造改造基础60-62
  • 4.2 中缓裂结构特征所显现的表生改造迹象62-64
  • 4.3 中缓倾裂隙发育的宏观变形破裂迹象64-65
  • 4.4 中缓裂裂面的微观表面形貌特征65-72
  • 4.5 中缓裂表生改造的机制分析72-74
  • 第5章 坝址区中缓倾裂隙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74-86
  • 5.1 数值模拟原理74-75
  • 5.2 地质模型的建立75-77
  • 5.2.1 地质模型概化75
  • 5.2.2 河谷下切加载方式及边界条件设定75-77
  • 5.2.3 岩体参数选取77
  •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77-86
  • 5.3.1 应力场的拟合77-79
  • 5.3.2 主应力及剪应变增量的变化情况79-81
  • 5.3.3 坡体内部跟踪点的应力、应变分析81-85
  • 5.3.4 数值模拟结果小结85-86
  • 结论86-87
  • 致谢87-88
  • 参考文献88-9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9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润秋;岩石高边坡的时效变形分析及其工程地质意义[J];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02期

2 黄润秋,,张倬元,王士天;论岩体结构的表生改造[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4年04期

3 张耀;;娘娘滩坝基缓倾角结构面工程地质性质分析及评价[J];陕西水利;2009年05期

4 李攀峰,张倬元,王银梅;某深切峡谷地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覃礼貌;大岗山拱坝坝基(肩)控制性岩体结构的系统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巨广宏;黄河拉西瓦水电站深切河谷花岗岩体风化卸荷的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2 蔡国军;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坝基岩体结构面发育机理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06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706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4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