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比湖地区的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承载力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艾比湖地区的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承载力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艾比湖地区 地表水资源 时空分布特征 水资源承载力
【摘要】:自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水资源成为约束某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全球的环境变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将成为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在内陆河流域地区。总之,由于内陆河流域水质不佳、蒸降比大,水量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等诸多问题,再加之近年来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化,这些问题都使得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加严重。本文选取艾比湖地区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作为研究区,该州属于干旱区,在本质上也存在以上诸多问题。在充分调研艾比湖地区内水资源的总量,研究时空分布特征等的基础上,探讨研究区内包括径流、降水等,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水资源的承载力。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所示:(1)通过对艾比湖地区主要河流博尔塔拉河和精河的径流量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精河的多年平均径流量要比博尔塔拉河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大,两条河流的波动范围都不是很大。利用R/S法对博尔塔拉河和精河的径流量进行定性分析,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博尔塔拉河和精河的径流量进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结合预测两条河流未来的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博尔塔拉河的赫斯特指数H_1=0.20,0H_10.5,UF_k0,说明博尔塔拉河未来的径流量的变化趋势是呈现下降趋势的。精河的赫斯特指数H_2=0.26,0H_20.5,UF_k0,说明精河未来的径流量的变化趋势也是呈现下降趋势的。(2)研究区地表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本文选取的降水量数据是1964-2015年月平均数据降水量,为了和地表水时间分布状况相对应,选取了4年的月平均数据,对已有站点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同时绘制相应的降水等值线图。在1964-2015这段时间,降水量分布的最低值为64.0,降水量的分布的最高值为309.3mm。研究发现研究区内降水量的空间差异还是非常大的,这与研究区特殊的地形地貌有关。在研究区,不管是分段的降水等值线图还是整体的降水等值线图,降水量分布状况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降水量大小从西向东依次是温泉县、博乐市、精河县。在艾比湖湖面周围,一直是降水量最少的区域。其降水量的分布状况整体呈现出依次从山区-平原-盆地递减的趋势。(3)本文选取博州地区的社会经济、气象、遥感数据等共计22个统计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5个主成分,并对主成分进行了合并,选用了熵权法进行客观赋值,得到了影响博州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三大系统,即水资源系统(A1)、生态环境系统(A2)、社会经济系统(A3)。在这是三个系统中,社会经济系统(A3)的熵权值为0.4809,在主成分的熵权结果中位列第一位;水资源系统(A1)的熵权值为0.3187,在主成分的熵权结果中位列第二位;生态环境系统(A2)的熵权值为0.2004,在主成分的熵权结果中位列第三位。说明在博州地区,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是影响该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根据构建的综合评价模型,得到了博州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得分,博州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在总体上是不断下降的。这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口数量的增加,加大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状况的恶化,使得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变小。若想提高该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增加其开发潜力,应在既保证经济得到较为迅速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的同时,合理分配水资源,使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与水资源承载力基本的协调。本文旨在优化干旱区水资源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协调艾比湖地区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与水资源系统的矛盾,为实现艾比湖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艾比湖地区 地表水资源 时空分布特征 水资源承载力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V213.4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2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1-13
- 1.2.1 国外研究进展11-12
- 1.2.2 国内研究进展12-13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3-20
- 1.3.1 研究内容13-14
- 1.3.2 研究方法14-20
- 1.4 技术路线图20-21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21-27
- 2.1 自然地理概况21-24
- 2.1.1 地理位置21
- 2.1.2 地形地貌21-22
- 2.1.3 气候条件22
- 2.1.4 水文状况22-24
- 2.2 社会经济状况24-27
- 第三章 数据源及数据预处理27-33
- 3.1 遥感数据27-30
- 3.1.1 遥感数据的获取27-28
- 3.1.2 几何精校正与影像配准28
- 3.1.3 数字图像镶嵌与裁剪28-29
- 3.1.4 ETM+影像的去条带29
- 3.1.5 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29-30
- 3.2 非遥感数据30-33
- 第四章 艾比湖地区地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33-41
- 4.1 艾比湖地区地表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征33-37
- 4.1.1 艾比湖地区的地表水资源径流量的现状分析33-34
- 4.1.2 艾比湖地区的地表水资源径流量的未来预测34-37
- 4.2 艾比湖地区地表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37-41
- 第五章 艾比湖地区的地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41-57
- 5.1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概述41-49
- 5.1.1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41
- 5.1.2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选取的原则41-42
- 5.1.3 评价指标的选取42-49
- 5.2 主成分分析方法49-54
- 5.3 利用熵权法对艾比湖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54-57
- 第六章 结论57-59
- 6.1 结论57-58
- 6.2 本文特色58
- 6.3 不足与展望58-59
- 参考文献59-66
- 硕士期间参与课题与成果66-68
- 致谢68-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惠泱河,蒋晓辉,黄强,薛小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1年01期
2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支撑理论探讨[J];海河水利;2003年03期
3 赵威,焦士兴;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定量研究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吴九红,曾开华;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水利经济;2003年03期
5 张戈平,朱连勇;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理论及方法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02期
6 孟凡德,刘贤赵;烟台市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的驱动力研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7 龙腾锐,姜文超,何强;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新认识[J];水利学报;2004年01期
8 赵西宁,吴普特,王万忠,冯浩;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年04期
9 冯利华,黄中伟,马跃纲;金华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热带地理;2005年02期
10 文琦,何彤慧;近10年来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J];水资源保护;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雷雷;盖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3 陈绍军;冯绍元;霍再林;李王成;王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4 杨路华;王文元;韩振中;高惠嫣;夏辉;;内蒙古阿旗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计算[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5 刘波;刘玲;;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体系框架构建初探[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6 刘锐;陈伟亚;;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7 李连侠;廖华胜;蒋敏;高志辉;刘达;;相对丰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8 吕萍;刘东;赵菲菲;;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丽玲;;厦门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邴启亮;;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青岛市城市规模初探[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绍军 冯绍元 李王成 霍再林(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构建西北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N];中国水利报;2006年
2 覃绍 李学通 四川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四川水资源承载力初探[N];人民长江报;2012年
3 秦延安;沿渭城市发展要考虑水资源承载力[N];黄河报;2014年
4 ;水资源承载力:度量水资源安全的技术探索[N];中国水利报;2005年
5 叶婷;新建城市应考虑水的承载力[N];中国建设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伯牙;城镇化遭遇缺水难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7 本报记者 李伯牙 实习记者 宋斌;北京到了水危机的临界状态[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8 熊建;10年时间实现农村饮水安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富永 实习生 范道瑛 林柏安;北京“水之忧”[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夏辉;河北省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计算与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2 马吉巍;基于优化配置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高镔;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4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5 丁超;支撑西北干旱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6 胡吉敏;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李川;辽宁环渤海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8 滕朝霞;济南市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及其调控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王友贞;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爱红;天津市大港区水资源承载力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许世存;吉林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魏亚蕊;中原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郭旋;义乌市水资源承载力仿真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5 温雅欣;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杨书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水资源承载力模拟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明成;河口岛屿型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范通达;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在安徽省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9 董雯;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10 何光荣;饶河源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566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756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