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黄浦江河岸带结构及其健康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07:04

  本文关键词:黄浦江河岸带结构及其健康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河岸带 结构 健康评价 黄浦江


【摘要】:河岸带作为河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状况对河岸带功能的发挥和河流健康的维持作用重大。高度城市化地区河流受人类活动影响,河岸带结构发生相应改变;相对自然河岸带结构特点,城市河流河岸带呈现出不同的断面结构特征,对河岸带功能发挥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关于城市河流及河岸带的生态修复成为各个国家地区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水利部门也下发了关于针对全国重要河湖地区进行河湖健康评价的文件,城市河岸带结构特点及健康评价研究对于理清河流退化的原因和进行有效的功能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系统梳理了自然河岸带范围及结构特点方面的研究,总结概括了自然河岸带结构的一般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潮汐河流特点,提出了感潮河网地区自然河岸带典型的结构分区模式,将河岸带由水域到陆域外边界分为四个区。国家或地方各部门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规、规范、规划、导则及条例等对城市河流及河道岸线资源进行分区管理控制,对照上述典型河岸带结构分区特征,结合河岸带现实管理特点和对上述河岸带分区中的后三个区的实地调查研究,将城市河岸带由水域到陆域分为滨水潮间带、护岸缓冲带与边缘过渡带,分别通过临水控制线、水域控制线、洪水治导线和陆域控制线进行界定。以黄浦江为例进行高度城市化地区河岸带现状结构特征研究和相应河道控制线划定的探讨。通过对黄浦江七个河段的调查研究(上游的斜塘段、圆泄泾段、大泖港段,中游的上游干流段和下游的吴泾段、市区段、河口段)表明:(1)黄浦江滨水潮间带退化严重,堤防临水侧均为硬质护坡,潮间带功能的发挥仅通过残存的浅滩实现,目前研究区仅存在7处面积较大的滩地,主要是河道内人工干预较小,在自然因素下形成,此外在下游栈桥式码头内部、上游堤防护脚处和少量特殊地形(如支流河口)处也存在宽度有限的滩地。(2)受堤防类型限制,除圆泄泾段外,河口段左岸与上游干流段全河段,以及占剩余河段岸线长度的50%以上河段护岸缓冲带完全消失。护岸缓冲带主要出现在两级挡墙和堤防式防汛墙沿线,下游河口右岸和吴泾段存在一定比例的护岸缓冲带,但该缓冲带多被工厂或农业生产侵占,市区段存在一定比例的隐堤型护岸缓冲带,兼具生态与社会服务功能;上游圆泄泾与斜塘段的特殊防汛墙类型岸线对应的护岸缓冲带宽度一般小于3-5米,其以观赏类的灌木和草本为主,乔木和自然植被种类相对较少。(3)边缘过渡带主要对应河岸陆域管理范围,包含堤防、防汛通道、护堤地和适当河岸绿化这4个控制要素;黄浦江多数河段至少保留有宽度在6米以上的防汛通道区域,但下游基本以市政道路、单位或工厂过道兼做防汛通道,上游专用防汛通道较多;河岸植被缓冲带包含边缘过渡带和护岸缓冲带内的植被区域,下游缺乏绿化型边缘过渡带类型较多,部分区域河岸绿化作为道路绿化和厂区绿化的附属部分,有一定宽度,但植被结构完整性较低,多为乔草结构;公园绿地内的绿化规模较大,但乡土植被较少;上游河段主要为农林绿化型,但河岸带自然植被较少,且大泖港段和上游干流段下游部分河段仍集中分布一定比例的缺乏绿化型过渡带。(4)下游河岸带外围工业用地比重较高,不透水率较大,近岸区域基本靠强排水维持,对河岸带生态功能的支持作用几乎消失,上游河段以农林用地为主,不透水率较低,但多数河段农田侵占防护林现象较严重,河岸防护林呈现片段化和破碎化特点,生态廊道功能受到影响。(5)以吴泾段为例进行河岸带健康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河段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制约因素为植被覆盖度较低,人工干扰较强,与河岸带现状特征结构类型分布一致。
【关键词】:河岸带 结构 健康评价 黄浦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34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8
  • 1 绪论18-28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8-1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9-26
  • 1.2.1 河岸带含义及范围研究19-21
  • 1.2.2 河岸带结构特征研究21-23
  • 1.2.3 河岸带功能特征研究23-25
  • 1.2.4 河岸带健康评价研究25-26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6-28
  • 2 黄浦江河岸带结构现状调查研究28-77
  • 2.1 研究区域特点28-29
  • 2.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29
  • 2.3 河岸带特征结构划分研究29-33
  • 2.3.1 自然河岸带特征结构分区30-32
  • 2.3.2 感潮河流河岸带特征结构32-33
  • 2.4 黄浦江河岸控制线位置探讨33-42
  • 2.4.1 临水控制线33-34
  • 2.4.1.1 规范中临水控制线的讨论33-34
  • 2.4.1.2 黄浦江临水控制线的划定34
  • 2.4.2 水域控制线34-37
  • 2.4.3 洪水治导线37-38
  • 2.4.3.1 规范中洪水治导线的讨论37-38
  • 2.4.3.2 黄浦江洪水治导线的划定38
  • 2.4.4 陆域控制线38-42
  • 2.4.4.1 河岸带范围讨论38-41
  • 2.4.4.2 黄浦江陆域控制线的划定41-42
  • 2.5 黄浦江河岸带现状结构研究42-76
  • 2.5.1 滨水潮间带42-47
  • 2.5.2 护岸缓冲带47-54
  • 2.5.2.1 堤防类型47-49
  • 2.5.2.2 护岸缓冲带49-54
  • 2.5.3 边缘过渡带54-68
  • 2.5.3.1 防汛通道54-56
  • 2.5.3.2 植被缓冲带及过渡带结构类型56-67
  • 2.5.3.3 植被群落类型结构67-68
  • 2.5.4 外围影响区68-76
  • 2.5.4.1 土地利用69-72
  • 2.5.4.2 不透水率72-76
  • 2.6 本章小结76-77
  • 3 黄浦江河岸带健康评价:以吴泾段为例77-97
  • 3.1 河岸带评价范围77-78
  • 3.2 评价指标及标准78-81
  • 3.2.1 河岸稳定性(BKS)78-80
  • 3.2.2 植被覆盖度(RVS)80
  • 3.2.3 人工干扰(RD)80-81
  • 3.2.4 河岸带状况(RS)81
  • 3.3 评价方法81-84
  • 3.3.1 样点选取81-82
  • 3.3.2 得分计算82-84
  • 3.4 河岸带健康评价84-96
  • 3.4.1 评价区域84
  • 3.4.2 样点选择84-89
  • 3.4.3 评价结论89-93
  • 3.4.4 讨论93-96
  • 3.5 本章小结96-97
  • 4 结论与展望97-103
  • 参考文献103-108
  • 致谢108-109
  • 附表109-11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俊杰;蔡永立;罗坤;郭纪光;季夏薇;;上海地区河岸带结构:类型、分布及改进[J];水资源保护;2009年06期

2 张东旭;郭晋平;;我国河岸带生态学的研究进展[J];山西林业科技;2010年04期

3 岳隽,王仰麟;国内外河岸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4 石晓丹;阮晓红;吕学研;;南京外秦淮河河岸带原生植被初步调查[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3期

5 郭怀成;黄凯;刘永;郁亚娟;;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概念框架及其关键问题[J];地理研究;2007年04期

6 白慧强;李全平;;河岸带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22期

7 薛金国;;河南省许昌市清oi河河岸带植被的湿度效应[J];浙江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8 沈亚强;张晓可;赵伟华;王海军;;黄河干流河岸带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11年01期

9 程越;吴泽民;;马鞍山市河岸带景观格局分析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1年04期

10 ;维护河岸带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J];科技导报;2011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玲玲;张鹏;张旭东;;河岸带对氮磷的截留转化作用[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家生;卢金友;柴晓玲;姚仕明;;三峡工程运用后水沙输移变化对长江中游河岸带生境影响初步分析[A];“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游的影响”专题论坛——2007中国科协年会分论坛之十论文集[C];2007年

3 王家生;卢金友;柴晓玲;姚仕明;;三峡工程运用后水沙输移变化对长江中游河岸带生境影响初步分析[A];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游的影响——2007中国科协年会分论坛之十论文集[C];2007年

4 杨长明;蔡雯娟;李建华;;崇明岛河岸带根际土壤反硝化过程对模拟咸水入侵的响应及微生物学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徐慧琴;;元竹河岸林带建设效益评价与启示[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振远;沧桑黄河岸[N];文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玲玲;竹林河岸带对氮磷截留转化作用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夏继红;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3 范小华;三峡库区河岸带复合生态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孙荣;山地河流河岸植被生态学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刘世增;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河岸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刘月敏;三种植物的河岸适应性及对含盐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D];天津大学;2007年

7 赵警卫;河岸带景观结构、功能及其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左俊杰;平原河网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冬林;秦淮河河岸带土壤主要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李岳坦;青海湖流域河岸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及退化机理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子珊;北京郊区河岸带自然性评价与生态恢复[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陈展;黄浦江河岸带结构及其健康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紫琦;北京城市河岸带结构对河流水质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王国玉;河岸带自然度评价与近自然恢复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周昭英;上海地区生态河岸带的理论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以珍;赣江河岸带植被特征[D];南昌大学;2010年

7 王劲修;山西沁河源头河岸带生态评价及重建补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于红丽;不同类型河岸带对溪流氮素输入的截留转化效率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9 阎丽凤;河岸缓冲带对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10 卢培歌;苏州河城市河岸带结构与社会服务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29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829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a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