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T控制的平原区县域水资源管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ET控制的平原区县域水资源管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水资源管理 蒸散发 目标ET ET控制 地下水超采
【摘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循环过程发生改变,单纯基于用水侧考虑已不能完整反映区域的水资源问题,必须从水资源物理成因角度开展用水控制。本文从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出发,以水循环过程为基础,重点阐述了基于ET控制的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针对平原区县域的特征,提出了基于ET控制的平原区县域水资源管理模型及计算方法,并以地下水超采典型区—滦南县为例进行了实例应用。模型以县域ET控制为手段,以消减ET实现为目标,从水资源的物理驱动过程入手,考虑了产业发展、种植结构、节水潜力以及地下水超采等县域发展的实际问题,使规划管理方案更贴近县域生产实际,控制超采更具可操作性。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安大学旱区地下水文与生态效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滦南县水务局;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 蒸散发 目标ET ET控制 地下水超采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9014) 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4KJXX-5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310829152018)
【分类号】:TV213.4
【正文快照】: 1研究背景在水资源匮乏地区,水资源因素一直是限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1]。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水资源配置理论指导下,常通过“开源节流”方式来扩大区域的水资源可利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源”,即加大开采本区域地表、地下水资源量,或兴修水利工程增加外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钱学伟,李秀珍;陆面蒸发计算方法述评[J];水文;199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磊;殷丽;;基于冠层结构的森林土壤蒸发模型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2 穆宏强,夏军,王中根;分布式流域水文生态模型的理论框架[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贾玉连,施雅风,范云崎;四万年以来青海湖的三期高湖面及其降水量研究[J];湖泊科学;2000年03期
4 詹红丽;张治平;欧阳晓红;张展羽;;圩区地下水溶质运移随机模拟模型及应用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6年04期
5 胡顺军,田长彦,周宏飞,李慧;渭干河灌区陆面蒸发量估算[J];干旱区地理;2000年01期
6 赵彩;;青藏高原东部暴雨强降水的特征[J];贵州气象;2012年06期
7 简茂球;乔云亭;黄威;温之平;;THE VARIATION OF EVAPORATION OVER SOUTH CHINA AND ITS RELATIONSHIPS TO PRECIPITATION[J];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2011年03期
8 王晓青;区域地下水资源供求预测——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9 霍文;杨青;李杨;秦贺;;阿克苏流域可能蒸发量的计算[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1期
10 王晓青;济宁市地下水供求与管理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海龙;三峡库区小流域森林植被理水调洪规律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2 王加虎;分布式水文模型理论与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王万同;基于遥感技术的区域地表蒸散估算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4 李修仓;中国典型流域实际蒸散发的时空变异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茹;两种泥炭蒸散发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林海;宁夏盐池沙地水资源量评价[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3 买苗;黄河流域实际蒸散(发)模型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4 熊伟;黑河流域中西部子水系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5 魏克武;新疆下坂地水库洪水测报及调度系统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6 张宏祯;讨赖河流域水资源利用规划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7 严文学;甘肃省引洮工程供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8 卢娜;基于遥感的鄂尔多斯盆地蒸发量计算及植被指数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李红星;土壤蒸发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试验验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0 康磊;基于冠层结构之森林土壤蒸发数学模型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瑞鹤;;法国现代化的水资源管理技术[J];上海水务;2000年03期
2 陈东景,徐中民;关于水资源管理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干旱区研究;2001年01期
3 马元s,
本文编号:8350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835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