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淮河蚌埠以下河道疏浚对降低洪水位的可行性及长效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05:34

  本文关键词:淮河蚌埠以下河道疏浚对降低洪水位的可行性及长效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第二造床流量 平滩流量 河道疏浚 洪水位 淮河


【摘要】:目前淮河中游洪涝灾害仍然严重,为了减轻灾害损失,迫切需要找到更加有效的治理措施。疏浚虽然是一种常用河道治理措施,可以理顺河势,降低洪水位,但是由于担心疏浚后回淤,效果不能维持,一直没有作为主要措施在淮河治理中使用。为此,首先从研究淮河中游河道演变规律出发,量化第二造床流量,揭示第二造床流量与平滩流量关系的机理,探寻淮河治理的新方法,为采用河道大规模疏浚来降低洪水位提供理论依据。然后采用非均匀不平衡输沙数学模型就上段疏浚、下段疏浚以及全河段疏浚对降低淮河干流洪水位的效果以及长期维持情况进行了计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距离河道疏浚不仅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干流河道的洪水位,而且不会发生明显回淤,疏浚效果可以长期保留,为淮河的洪涝灾害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措施。
【作者单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部水沙科学与江河治理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第二造床流量 平滩流量 河道疏浚 洪水位 淮河
【基金】: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泥实验运行02160108)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专项(泥基本科研KY1635)
【分类号】:TV147
【正文快照】: 1研究背景回顾淮河位于长江和黄河之间,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面积27万km2,干流全长约1 000km。历史上(1128年以前)淮河独流入海,由于黄河频繁夺淮,淤塞了淮河入海通道,逐渐在淮河中游形成洪泽湖,下游形成入江、入海、苏北总干渠和废黄河多个出流通道的格局。从此,淮河流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浩霖;;天津地区河道疏浚工程施工方案的选择[J];科技信息;2010年10期

2 周子怡;黄伟;;疏浚土VS农田土,种植效果大PK[J];小学科技;2012年07期

3 阮万伟,胡其龙,王其跃;平原地区河道疏浚整治的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06期

4 王璐;曲鸿彬;罗利民;仲跃;;基于GIS与物元模型的河道疏浚规划决策系统[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年08期

5 顾圣亮;;砖瓦企业综合利用河道疏浚淤泥研究[J];江苏地质;2006年03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瑞忠;;对河道疏浚结合吹填筑堤的施工技术浅谈[A];机械疏浚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疏浚与吹填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与技术经验总结文集[C];2002年

2 徐岳灿;;河道疏浚整治与水环境管理的协调发展[A];地方水利技术的应用与实践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4年

3 陈建武;王维兰;;黄河口河道疏浚工程施工道路情况分析[A];2012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汇总[C];2012年

4 李松斌;;城区河道疏浚工程施工方法初探[A];机械疏浚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疏浚与吹填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与技术经验总结文集[C];2007年

5 甘良龙;;浅谈特殊工况条件下的疏浚施工 淮河干流黑龙潭段河道疏浚工程施工难点浅析[A];机械疏浚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疏浚与吹填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与技术经验总结文集[C];2007年

6 王忠民;;淮河干流汪临段河道疏浚工程冲填施工方法[A];机械疏浚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疏浚与吹填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与技术经验总结文集[C];2005年

7 王忠民;;淮河干流汪临段河道疏浚工程高土方开挖施工总结[A];机械疏浚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疏浚与吹填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与技术经验总结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季巍 吴海军 记者 顾晓晖;全市县乡河道疏浚绩效列全省前茅[N];南通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陈可;河道疏浚:条条清流惠百姓[N];南通日报;2007年

3 记者  蒋丽英;九成村庄河道疏浚整治[N];苏州日报;2006年

4 钱建虎邋通讯员 王羊宝;农村河道疏浚超额完成年度目标[N];泰州日报;2007年

5 周晓方 实习生 许文筠;县乡河道疏浚工程确保4月底前完成[N];无锡日报;2007年

6 郑在中;全省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现场会在徐召开[N];徐州日报;2007年

7 施晔;县乡河道疏浚任务全面完成[N];南通日报;2007年

8 记者 施晔;农村河道疏浚任务完成逾九成[N];南通日报;2009年

9 滕万义;河道疏浚要解决六个问题[N];中国水利报;2001年

10 许其宽;东台 人大重视农村河道疏浚[N];中国水利报;2003年



本文编号:8354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8354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c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