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苗尾水电站坝肩倾倒岩体开挖变形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07:25
本文关键词:澜沧江苗尾水电站坝肩倾倒岩体开挖变形响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苗尾水电站 倾倒变形 开挖响应 离散元模拟 变形破坏机制
【摘要】:倾倒变形体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自然条件下稳定性一般较好。但大量的工程案例表明,开挖坡体坡脚部位可引起倾倒变形的继续发展。认识倾倒变形体开挖响应是进行稳定性评价的基础。本文以澜沧江苗尾水电站左右岸坝肩边坡为例,结合野外调查和监测数据,分析了边坡开挖与变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倾倒边坡概念模型,采用离散元模拟方法研究了倾倒变形体在开挖条件下的变形响应。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1)澜沧江苗尾水电站左右坝肩边坡所处河谷为开阔不对称“V”型山谷。左岸坝肩边坡较缓,自然坡度约30°,右岸坝肩边坡较陡,自然坡度达50°~60°。两边坡内出露板岩、砂板岩、变质石英砂岩以及千枚岩,岩层走向与河谷走向平行,两岸山体均发育大规模倾倒变形体。(2)根据倾倒岩体的倾倒变形程度,将左右岸坝肩边坡倾倒变形的强烈程度分为极强(A)、强烈(B)和弱倾倒(C)三种类型。结合前期地质勘察资料以及现场对边坡倾倒岩体的岩体结构精细描述,分析了边坡倾倒岩体分区特征:左右坝肩边坡均存在极强倾倒区(A区)、强倾倒区(B区)、弱倾倒区(C区)岩体。左坝肩边坡A区水平深度约0~15m,B区水平深度约0~135m,C区水平深度约0~130m;右坝肩边坡A区水平深度约0~25m,B区水平深度约0~110m,C区水平深度大于110m。(3)边坡监测结果表明,左右坝肩边坡表面变形表现为坡面裂缝,裂缝走向与岩层走向近平行。深部最大位移一般发生在高约90m和深度约50m范围内,整体变形随埋深增加而减小,一般开挖后,位移出现突变,并在完成开挖后存在一段缓慢变形期。(4)采用离散元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了4种开挖部位对倾倒岩体变形的影响,结果显示倾倒岩体开挖后的变形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开挖面卸荷回弹阶段②开挖坡脚部位破坏,上部岩体滑动下错③软岩塑形变形、硬岩“转动”变形,在岩体内部形成沿结构面的剪胀或脱离母岩的岩体破坏④当坡脚无阻滑物存在时,边坡整体变形呈现加速状态直至整体完全破坏;当坡脚有阻滑物存在时,边坡整体变形呈现减速状态直至平衡。(5)根据离散元模拟结果,提出了右坝肩边坡开挖坡脚后的变形破坏机制,结果显示:开挖后开口线附近岩体首先发生卸荷回弹变形,坡脚开挖形成的临空面为中上部岩体提供了变形空间,A区岩体发生沿切层结构面的剪切破坏,形成内部架空和坡表反坡台坎,坡顶部位产生拉裂缝。受A区岩体变形的影响,B区岩体发生沿切层结构面的剪切错动。随时间推移,AB区岩体剪切破坏现象加剧,形成台阶状贯通滑面,坡体滑面发生整体滑移破坏。
【关键词】:苗尾水电站 倾倒变形 开挖响应 离散元模拟 变形破坏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V22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引言10-17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2.1 倾倒变形机理研究11-13
- 1.2.2 边坡开挖变形响应研究13
- 1.2.3 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13-15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5-17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5
- 1.3.2 技术路线15-17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17-23
- 2.1 气象条件17
- 2.2 地形地貌17-18
- 2.3 地层岩性18-20
- 2.4 坝址区地质构造特征20-22
- 2.5 水文地质条件22
- 2.6 坝址区地震动效应22-23
- 第3章 坝肩边坡坡体结构特征23-42
- 3.1 边坡几何特征23-24
- 3.2 岩性组合特征24-26
- 3.3 岩体结构特征26-38
- 3.3.1 岩体结构面类型26-27
- 3.3.2 结构面发育特征27-32
- 3.3.4 坝基岩体结构特征32-34
- 3.3.5 左坝肩边坡岩体结构特征34-36
- 3.3.6 右坝肩边坡岩体结构特征36-38
- 3.4 倾倒岩体结构特征38-41
- 3.4.1 倾倒变形强烈程度划分38-39
- 3.4.2 左坝肩边坡倾倒岩体发育特征39-40
- 3.4.3 右坝肩边坡倾倒岩体发育特征40-41
- 3.5 小结41-42
- 第4章 坝肩边坡变形破坏特征42-72
- 4.1 宏观变形42-55
- 4.1.1 左坝肩边坡宏观变形现象42-50
- 4.1.2 右坝肩边坡宏观变形现象50-55
- 4.2 变形处理措施55-58
- 4.3 监测数据分析58-66
- 4.3.1 左坝肩边坡监测资料分析58-63
- 4.3.2 右坝肩边坡监测资料分析63-66
- 4.4 变形与开挖相关性分析66-71
- 4.4.1 表面变形与开挖的关系67-69
- 4.4.2 坡体内部变形和开挖的关系69-71
- 4.5 小结71-72
- 第5章 倾倒岩体边坡开挖变形响应研究72-96
- 5.1 地质概念模型72-74
- 5.2 颗粒流数值模拟原理74-76
- 5.2.1 PFC程序的特点及优点74
- 5.2.2 PFC的接触模型74-75
- 5.2.3 PFC的计算参数75-76
- 5.3 开挖变形响应模拟76-94
- 5.3.1 模型的建立76
- 5.3.2 模型参数取值76-80
- 5.3.3 开挖方案设计80-81
- 5.3.4 计算结果分析81-94
- 5.4 小结94-96
- 第6章 右坝肩边坡开挖变形破坏机制分析96-99
- 结论99-101
- 致谢101-102
- 参考文献102-10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10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佩华,陈剑平,黄润秋,严明;锦屏Ⅰ级水电站解放沟左岸边坡倾倒变形机制的3D数值模拟[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年04期
2 蔡国军;黄润秋;严明;龚满福;;反倾向边坡开挖变形破裂响应的物理模拟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3 卢书强;许模;;基于GSI系统的岩体变形模量取值及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4 刘新荣;傅晏;郑颖人;钟祖良;;颗粒流细观强度参数与岩石断裂韧度之间的关系[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10期
5 程谦恭;剧冲式高速岩质滑坡运动全过程动力学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年01期
6 曾庆有,周健;不同墙体位移方式下被动土压力的颗粒流模拟[J];岩土力学;2005年S1期
,本文编号:8866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886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