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河口疏浚工程中的三维海底地形系统设计研究
本文关键词:海洋河口疏浚工程中的三维海底地形系统设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海洋河口疏浚 三维 土方计算 Skyline ArcGIS
【摘要】:地形三维可视化是当今地理信息技术的研究热点,它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海洋河口疏浚是疏浚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地形三维可视化技术,开发出符合当前河口海洋疏浚需求的三维海底地形系统,它不但为用户提供了作业区域的三维地形浏览,并且提供了土方量计算、三维空间分析等一些常用的基本功能,为疏浚项目辅助决策提供了依据。该软件的应用,符合我国“数字疏浚”的发展理念,为实现疏浚行业信息化、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保障。本文总结了国内外三维软件与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以及目前在海洋河口疏浚工程中所采用的三维显示软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海洋河口疏浚工程的应用需求,提出了将ArcGIS与Skyline结合的方式,发挥了两者的特长,并且应用三维可视化、GIs、互联网等技术,建立了新的三维海底地形系统。系统运行在互联网上,实现了数字高程模型的生成与标准化、土方量计算、三维空间分析、疏浚历史查询等功能,为用户决策前后提供了依据。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海洋河口疏浚工程在地形展示这一方面所面临的难题,明确了系统的功能需求,从系统的架构、功能模块、数据库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根据设计方案确立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的关键技术,并介绍了地形三维可视化基本理论,指出了地形三维建模是实现地形三维可视化的重要环节。最后,依据设计方案完成对系统的开发,包括系统软件开发平台的选择、界面设计以及主要功能的实现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海洋河口疏浚工程中的三维海底地形系统的成功应用,提升了企业海洋河口疏浚工程的精细化施工作业能力,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企业效益,同时把GIs技术应用到此类工程项目中,对于我国“数字疏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洋河口疏浚 三维 土方计算 Skyline ArcGIS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612.2;P208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0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7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17-20
- 第二章 海洋河口疏浚工程中三维海底地形系统的设计20-32
- 2.1 系统需求概述20-22
- 2.2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22-24
- 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24-27
- 2.4 系统数据库设计27-32
- 2.4.1 数据库设计概述27-28
- 2.4.2 数据库表设计28-32
- 第三章 地形三维可视化与系统使用的关键技术32-47
- 3.1 地形三维可视化32-37
- 3.1.1 地形三维可视化概念32-33
- 3.1.2 地形三维建模33-36
- 3.1.3 Skyline36-37
- 3.2 系统使用的关键技术37-47
- 3.2.1 GP工具37-39
- 3.2.2 WebGIS39-40
- 3.2.3 瓦片地图技术40-42
- 3.2.4 WebService42-44
- 3.2.5 Ajax44-47
- 第四章 海洋河口疏浚工程中的三维海底地形系统实现47-63
- 4.1 系统软件平台47-49
- 4.1.1 地图引擎47-48
- 4.1.2 数据库软件48
- 4.1.3 开发平台48
- 4.1.4 运行环境48-49
- 4.2 系统界面设计49-51
- 4.3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51-63
- 4.3.1 数字高程模型生成与标准化51-53
- 4.3.2 土方量计算53-56
- 4.3.3 三维空间分析56-59
- 4.3.4 二维电子海图59-63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3-65
- 5.1 总结63-64
- 5.2 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68
- 后记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琦;桂静;罗婷婷;毕文璐;;美国海底地形命名工作浅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年08期
2 周定国;;漫谈海底地形名称[J];海洋世界;1997年01期
3 张宁川,梁开龙;星载SAR图像在海底地形探测中的应用[J];海洋测绘;2002年06期
4 方剑,张赤军;中国海及邻近海域2′×2′海底地形[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年S1期
5 杨刚,杜德文,吕海龙;数字海底地形分割算法[J];海洋科学进展;2004年02期
6 周冠华;温珍河;姜效典;赵永超;柳钦火;田国良;;南海海底地形可视化分析及其地质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2期
7 夏伟;刘雁春;黄谟涛;肖付民;;基于正交小波变换的海底地形复杂程度分类方法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年06期
8 么彬;李海森;周天;魏玉阔;陈宝伟;;多子阵超宽覆盖海底地形探测方法试验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9 杜明成;;海底地形数据获取的手段、精度和用途[J];中国勘察设计;2009年09期
10 周艳霞;唐新春;;基于A~*算法的海底地形等深线模型构建方法研究[J];海洋测绘;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胜雄;张志荣;王光宇;;多波束全覆盖海底地形探测技术[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2 王正涛;金涛勇;徐新禹;;基于重力梯度异常垂直分量反演南中国海海底地形[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吴能友;吴新林;李绍荣;鲍才旺;陈泓君;蔡秋蓉;;海底地形地貌资料人机交互解释系统[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4 黄永军;于桂菊;;青岛奥帆赛竞赛海域扫测工程的实施与发现[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2分会场-测绘服务灾害与应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吴能友;吴新林;李绍荣;陈泓君;蔡秋蓉;;海底地形地貌资料人机交互解释系统:总体设计[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吴自银;高金耀;;基于图层的海底地形电子成图子系统MBMap[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高金耀;陶春辉;吴自银;方银霞;虞夏军;;多波束海底地形电子成图系统MBChart的技术实现[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廖晶;;神狐水合物钻探区海底地形成因及其对水合物分布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首席记者 乔思伟 通讯员 徐瑶;首次发布全球海底地形晕染地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2 记者 赵凤华 通讯员 王毓静;我国研发出测绘海底地形地貌关键技术[N];科技日报;2010年
3 赵凤华 王毓静;我国研发出测绘海底地形地貌技术[N];中国海洋报;2010年
4 工宣邋记者 初霞;海底丘壑几多?小仪器一探了然[N];哈尔滨日报;2008年
5 记者 董立万;“908专项”DX22区块海底地形地貌完成外业调查任务[N];中国海洋报;2006年
6 ;海底多波束勘测稳步推进[N];中国海洋报;2005年
7 记者魏忠杰;俄考察团下海寻找二战所投化武[N];人民日报;2003年
8 周怀龙;我国6000米自主声学深拖设备下水作业[N];中国海洋报;2013年
9 ;海平面与海岸线的变化[N];大众科技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刚;南海西北部陆架潮频内波生成过程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河口海域海底地形变迁对海洋结构的影响及对策[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马福诚;海底地形模型构建技术研究与实现[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范瑞杰;真实感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实现技术[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4 王辉;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5 孙啸;基于地统计学变异函数理论的海底地形分类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1年
6 欧建良;基于超图的海底地形分析和特征提取[D];同济大学;2006年
7 马妍;基于多波束测量数据的海底地形可导航性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邱秋香;三维海底地形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马纯芳;基于MapObjects的海底地形地貌成图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邓臻;基于DSP和FPGA的多波束相干成像算法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15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915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