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坝支流入汇对水库泥沙淤积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08:05
本文关键词:近坝支流入汇对水库泥沙淤积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近坝支流入汇 水库泥沙淤积 二维泥沙数学模型 物理模型试验 雅砻江桐子林水库
【摘要】: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对工程枢纽的正常运行,水库功能的正常发挥,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正常供应,经济和社会的正常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对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而对近坝支流入汇河段库区泥沙淤积形态及规律的研究尚未充分,其淤积量、淤积分布、淤积形态的研究尚处在发展中,库区泥沙淤积对电站引水防沙影响的研究仍不成熟。本文运用一般泥沙运动规律,对雅砻江桐子林库区泥沙淤积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进行物理模型试验和建立二维泥沙数学模型,探索近坝支流入汇河段库区泥沙淤积规律,对充分发挥水库功能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①较系统阐明水库泥沙淤积的研究现状,了解该领域国内外目前的发展动态,明确其研究的意义所在。②从泥沙粒径的受力情况、泥沙的起动、泥沙的沉速、推移质与悬移质的运动规律以及推移质与悬移质的淤积特点等方面,较系统的阐述水库泥沙淤积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近坝支流入汇对水库泥沙淤积影响提供理论基础。③建立二维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分析水库运行20年的泥沙淤积情况,并对水库运行3年、5年、10年、15年、20年的泥沙淤积量与淤积速率、泥沙淤积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④运用物理模型的相似性准则建立雅砻江桐子林电站物理模型,系统地介绍了模型设计与模型制作,保证模型的几何相似性和水面线相似性,使模型更好的模拟原型。⑤通过雅砻江桐子林库区泥沙淤积试验,对水库进行系列年输沙,分析研究水库运行25年中泥沙粒径分布、库区泥沙淤积对电站引水防沙的影响,总结归纳近坝支流入汇河段库区泥沙淤积规律。
【关键词】:近坝支流入汇 水库泥沙淤积 二维泥沙数学模型 物理模型试验 雅砻江桐子林水库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V145.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3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21
- 1.2.1 支流入汇河段研究现状10-13
- 1.2.2 国内外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现状13-14
- 1.2.3 水库泥沙淤积形态研究现状14-16
- 1.2.4 电站引水防沙研究现状16-18
- 1.2.5 泥沙数值模拟计算研究现状18-21
- 1.3 本文研究方法及内容21-23
- 1.3.1 研究方法21-22
- 1.3.2 研究内容22-23
- 第二章 水库泥沙淤积基本理论23-33
- 2.1 泥沙颗粒的受力情况23-24
- 2.2 泥沙的起动24-25
- 2.3 泥沙的沉速25-27
- 2.4 推移质与悬移质运动规律27-30
- 2.5 水库泥沙淤积基本规律30-32
- 2.5.1 推移质淤积特点30-32
- 2.5.2 悬移质淤积特点32
- 2.6 本章小结32-33
- 第三章 库区泥沙二维数值计算分析33-67
- 3.1 雅砻江桐子林水电站基本情况33-40
- 3.1.1 工程概况33
- 3.1.2 水文泥沙条件33-40
- 3.2 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的建立40-44
- 3.2.1 基本方程40-41
- 3.2.2 边界条件41-42
- 3.2.3 控制方程的离散42-44
- 3.3 雅砻江桐子林库区二维水流数学模型44-51
- 3.3.1 计算区域及网格划分44
- 3.3.2 各参数的选取44-47
- 3.3.3 模型验证47-51
- 3.4 雅砻江桐子林库区二维泥沙数学模型51-55
- 3.4.1 边界条件51-53
- 3.4.2 各参数的选取53-54
- 3.4.3 模型验证54-55
- 3.5 计算结果分析55-65
- 3.5.1 库区淤积量与淤积速率55-56
- 3.5.2 库区泥沙淤积形态56-65
- 3.6 本章小结65-67
- 第四章 物理模型设计与试验结果分析67-99
- 4.1 物理模型的特点67-73
- 4.2 雅砻江桐子林电站模型设计73-82
- 4.2.1 模型比尺的确定73
- 4.2.2 模型沙的选择73-74
- 4.2.3 模型制作74-75
- 4.2.4 模型设计的相似条件75-79
- 4.2.5 模型相似性验证79-82
- 4.3 试验边界条件82-86
- 4.3.1 进口水沙条件82-85
- 4.3.2 出口水位控制85-86
- 4.4 泥沙淤积试验结果分析86-98
- 4.4.1 库区泥沙淤积的粒径分布86-96
- 4.4.2 电站引水防沙条件96-98
- 4.5 本章小结98-99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99-101
- 5.1 结论99-100
- 5.2 展望100-101
- 致谢101-102
- 参考文献102-107
- 附图107-120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12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方红卫;浮运沉井施工期三维冲刷的数值模拟[J];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95年01期
2 孙昭华,李义天,曹志芳;河网非恒定水沙数学模型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4年02期
3 谢作涛;侯卫国;任昊;;葛洲坝下游宜昌-杨家脑河段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J];水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4 吴迪;郭维东;刘卓也;;复式断面河道“Y”型交汇河口水流水力特性[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年03期
5 陈立;段涛;闫涛;刘同宦;朱晓凯;;库区交汇流河段泥沙淤积特性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3年03期
6 彭睿;聂锐华;张洋;杨克君;;锦屏二级水电站进水口引水防沙模型试验研究[J];水力发电;2013年04期
7 王婷;张俊华;马怀宝;郜国明;;小浪底水库淤积形态探讨[J];水利学报;2013年06期
,本文编号:934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934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