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名山区水贫困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22:07
本文关键词:雅安市名山区水贫困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名山区 水贫困 驱动因素 时空变化 经济耦合 应对措施
【摘要】:水是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据2015年《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全世界仍有约10亿人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预计到2025年,在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将使7亿人背井离乡。我国人均水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最为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由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化等导致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问题逐渐增多,用水结构不完善、水源涵养能力低下、水污染严重、缺乏有力管理、过渡将水资源用于生存—生活—生产而导致生态需求难以满足、不同部门及地区之间用水难以协调等诸多问题导致水贫困问题频发、多发。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农业水利发展粗放,重建轻管,有效抵御地震、旱洪、山地地质灾害、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风险的能力差,严重制约了名山区的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给水环境、水生态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对名山区水环境、水生态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系统全面研究本区水贫困问题,是区域水安全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发展的前提。本研究首先基于对国内外水贫困研究成果的归纳整理分析,归纳了水贫困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内涵、特征、分类、指导性理论、基础性理论、应用性理论、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水贫困评价指数的计算等。综合考虑农村水质现状、水环境情况、人口密度、地形地貌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农村水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及前期研究基础条件等因素,选择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作为研究区域,分析了现状、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厘清了现实需求、重要性、必要性;其次基于名山区水资源结构、功能和特征的详尽分析,构建了以资源禀赋、供水途径、管理能力、利用水平、生态环境等五项指标为基础的计算体系,并采用均衡法赋予相同的权重,五项指标中又包涵16项指标,依据Sullivan提出的水贫困指数方法(WPI),计算了名山区2007-2015年20个乡镇的水贫困指数值,通过分析得出:名山区各乡镇的水贫困程度从2007年的强水贫困缓解到2015年的中水贫困,总体呈缓解趋势,WPI指数从33.44增长至51.08,增幅为51.55%,年均增幅5.70%,其中,2007-2008年度的增幅仅为0.4%,2012~2013年度的WPI值减少7.19%,主要原因是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和2013年的“4·20”芦山强烈地震对名山区基础设施和环境的破坏导致WPI值增长缓慢或者下滑;导致名山区水贫困的第驱动因素是用水效率和经济发展,第二驱动因素是生态环境的变化,第三驱动因素是管理能力的提高;基于GIS技术制作了名山区水贫困指数的时空变异专题图,通过分析得出:2007-2015年名山区水贫困与河流分布密切相关,靠近河流乡镇,经济发达,WPI值偏高,水贫困程度较轻微:WPI值自西向东、自西北向东南、自北向南逐渐减小,水贫困程度逐渐加重;最后,采用收入、支出、教育、健康、恩格尔系数、就业等六项指标构建了经济贫困测度模型(EPI),计算了名山区20个乡镇的经济贫困指数,通过水贫困与经济贫困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得出:名山区20个乡镇90%以上属于中度耦合关系,经济贫困的解决能有效的促进水贫困数值的增大、水贫困减轻;水贫困与经济贫困的解决需要协调发展,单方面的解决导致二者之间协调性较差,相互制约各自的发展。基于名山区水贫困时空分布特征、规律、形成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从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对已修建好的水利项目的后期管护、重视对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加大水资源循环利用能力等方面缓解名山区水贫困的对策。
【关键词】:名山区 水贫困 驱动因素 时空变化 经济耦合 应对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V213.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16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目标与意义12-13
- 1.3 研究方案13-14
- 1.3.1 研究内容13
- 1.3.2 技术路线13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3-14
-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14-16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与趋势分析16-19
- 2.1 国外研究进展16-17
- 2.2 国内研究进展17
- 2.3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趋势17-19
- 3 水贫困基本理论19-23
- 3.1 水贫困理论概念19
- 3.2 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19-21
- 3.3 水贫困评价指数的计算21-23
- 4 名山区概况23-29
- 4.1 自然地理条件23-25
- 4.2 社会经济概况25-26
- 4.3 水资源概况26-29
- 5 名山区水贫困研究29-71
- 5.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29
- 5.1.1 研究方法29
- 5.1.2 数据来源29
- 5.2 水贫困体系构建与计算29-35
- 5.2.1 指标选择依据及构建29-31
- 5.2.2 指标归一化处理31-34
- 5.2.3 权重确定与WPI值计算34-35
- 5.2.4 水贫困分级评价35
- 5.3 计算结果与动态分析35-59
- 5.3.1 计算结果分析35-46
- 5.3.2 水贫困动态分析46-57
- 5.3.3 名山区WPI总体分析57-58
- 5.3.4 小结58-59
- 5.4 驱动因素分析59-61
- 5.4.1 内部结构分析59-60
- 5.4.2 驱动因素分析60-61
- 5.4.3 小结61
- 5.5 时空变化特征分析61-69
- 5.5.1 时空变化分析61-69
- 5.5.2 小结69
- 5.6 总结69-71
- 6 水贫困与经济贫困耦合关系研究71-82
- 6.1 经济贫困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71
- 6.1.1 经济贫困评价方法71
- 6.1.2 数据来源71
- 6.2 水贫困与经济贫困耦合协调度模型71-72
- 6.3 水贫困与经济贫困耦合协调度空间分析72-80
- 6.3.1 水贫困与经济贫困排名72-76
- 6.3.2 耦合度空间变化分析76-78
- 6.3.3 耦合协调度空间变化分析78-80
- 6.4 缓解水贫困促进经济脱贫的对策80-82
- 7 结论与建议82-84
- 7.1 结论82-83
- 7.2 建议83-84
- 参考文献84-88
- 致谢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倩;王梅;韩林芝;刘志辉;郑江华;;水贫困评价问题研究进展[J];生态经济;2016年01期
2 吴舜泽;徐敏;马乐宽;谢阳村;;重点流域“十三五”规划落实“水十条”的思路与重点[J];环境保护;2015年18期
3 张全红;;中国多维贫困的动态变化:1991-2011[J];财经研究;2015年04期
4 孙才志;董璐;韩琴;;水贫困背景下中国农村水资源援助战略研究[J];水利经济;2015年01期
5 颜双波;;我国教育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J];教育评论;2015年01期
6 贡力;靳春玲;;基于水贫困指数的城市水安全评价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4年06期
7 窦明;王艳艳;李胚;;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的水权理论框架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12期
8 张莉;童绍玉;邹金浪;;持续干旱时期云南省农业水贫困变化及其区域差异[J];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17期
9 杨玉蓉;张青山;邹君;;基于村级尺度的湖南农村水贫困比较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07期
10 孙才志;董璐;;基于灾害学视角的中国农村水贫困测度[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3期
,本文编号:938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938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