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青海省海东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水资源承载力 复合模糊综合评判法 系统动力学 主成分分析法 海东市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需求逐年增多。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各国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水资源的利用开发的不断增多,导致有限的水资源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供需矛盾突出,如何解决水资源与社会人口、经济、环境发展的矛盾,走可持续道路,是当前水资源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本文在简要论述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了青海省海东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构建了海东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指标,采用复合模糊评价模型、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海东市水资源承载状态及其驱动力,并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其供需能力进行模拟预测。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复合模糊评价法对2004-2013年青海省海东市水资源承载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1年间,除2007年的水资源承载力为可承载外,其余都处在临界承载状态。2012年、2013年水资源承载状况好转,处在可承载范围内。(2)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考虑,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海东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海东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人口、城市化水平、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程度。(3)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青海省海东市水资源承载力模型。采用情景分析法,将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别设为常规型方案、节水型方案、治污型方案和综合型方案四种情景,对海东市的水资源进行情景分析,结果表明:(i)在常规型方案下,即在不采取任何措施,仅保持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变的前提下,其余各决策变量的指标值按照发展趋势,2019年海东市水资源总需水量5.78亿m3,总供水量4.11亿m3,水资源供水差额1.67亿m3,缺水程度(取值0-1之间,值越大表明缺水越严重)0.29。至2025年海东市水资源总需水量6.46亿m3,总供水量3.25亿m3,水资源供水差额3.21亿m3,缺水程度达0.496。(ii)在节水型方案下,即在保证工农业等产业及生活用水的情况下,通过采取降低生活用水定额到规划值以下,改进灌溉、调整工业结构,加强工业节水、改进节水工艺等节水措施同时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2019年海东市水资源总需水量5.36亿m3,总供水量4.10亿m3,水资源供水差额1.26亿m3,缺水程度0.235。至2025年海东市水资源总需水量5.66亿m3,总供水量3.25亿m3,水资源供水差额2.41亿m3,缺水程度达0.425。(iii)在治污型方案下,即在常规型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污水回用的力度,赋予初始值污水处理率、污水回用率为60%、30%,到2020年污水处理率、污水回用率将分别达到70%、45%,到2025年污水处理率、污水回用率将分别达到80%、60%。2019年海东市的水资源总需求量5.78亿m3,总供水量4.22亿m3,水资源供需差额1.56亿m3,缺水程度0.270。2025年海东市的水资源总需水量6.46亿m3,总供水量3.74亿m3,水资源供需差额2.72亿m3,缺水程度0.421。(iv)在综合型方案下,即将方案二和方案三中的节水及污水处理两个因素综合考虑。2019年海东市的水资源总需水量5.37亿m3,总供水量4.22亿m3,水资源供需差额1.15亿m3,缺水程度0.214。至2025年海东市的水资源总需水量5.67亿m3,总供水量3.71亿m3,水资源供需差额1.96亿m3,缺水程度0.346。综合四个方案,第四种方案缺水程度最低,未来海东市水资源利用按照综合型发展方案最佳。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 复合模糊综合评判法 系统动力学 主成分分析法 海东市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V213.4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1.1 研究背景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进展12-14
- 1.2.1 国外研究进展12-13
- 1.2.2 国内研究进展13-14
- 1.3 数据来源14-15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5-17
- 1.4.1 研究内容15
- 1.4.2 研究方法15-16
- 1.4.3 技术路线16-17
- 第二章 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17-21
- 2.1 承载力的概念17
- 2.2 水资源承载力17-18
- 2.2.1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17
- 2.2.2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17-18
- 2.2.3 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18
- 2.3 理论基础18-21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18-19
- 2.3.2 水循环理论19-21
- 第三章 海东市水资源利用概况21-31
- 3.1 研究区概况21-22
- 3.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21
- 3.1.2 自然地理概况21-22
- 3.1.3 人口与经济状况22
- 3.2 海东市水资源现状22-27
- 3.2.1 气候条件22-23
- 3.2.2 降水量23-25
- 3.2.3 水资源分布25-26
- 3.2.4 水资源量26-27
- 3.3 水资源利用现状27-31
- 3.3.1 水资源供给27-29
- 3.3.2 水资源利用29
- 3.3.3 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29-31
- 第四章 海东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31-46
- 4.1 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分析31-38
- 4.1.1 复合模糊评价模型原理[31
- 4.1.2 指标选取31-34
- 4.1.3 复合模糊评价模型的应用34-38
- 4.1.4 结果分析38
- 4.2 水资源承载力的驱动力研究38-39
- 4.2.1 自然因素38-39
- 4.2.2 人文因素39
- 4.3 海东市水资源承载力的驱动力分析39-46
- 4.3.1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39-40
- 4.3.2 指标的选取40-41
- 4.3.3 主成分分析41-46
- 第五章 海东市水资源供需能力预测46-60
- 5.1 系统动力学模型46-47
- 5.1.1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原理及基本步骤46-47
- 5.2 海东市水资源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47-54
- 5.2.1 模型的主要变量及方程48-50
- 5.2.2 变量的确定50-54
- 5.3 海东市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研究54-58
- 5.3.1 模型的检验54
- 5.3.2 水资源承载力的方案设计54-55
- 5.3.3 方案下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55-58
- 5.4 四种方案的计算结果与分析58-60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60-61
- 6.1 结论60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60-61
- 参考文献61-65
- 致谢65-66
- 个人简历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惠泱河,蒋晓辉,黄强,薛小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1年01期
2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支撑理论探讨[J];海河水利;2003年03期
3 赵威,焦士兴;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定量研究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吴九红,曾开华;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水利经济;2003年03期
5 张戈平,朱连勇;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理论及方法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02期
6 孟凡德,刘贤赵;烟台市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的驱动力研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7 龙腾锐,姜文超,何强;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新认识[J];水利学报;2004年01期
8 赵西宁,吴普特,王万忠,冯浩;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年04期
9 冯利华,黄中伟,马跃纲;金华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热带地理;2005年02期
10 文琦,何彤慧;近10年来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J];水资源保护;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雷雷;盖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3 陈绍军;冯绍元;霍再林;李王成;王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4 杨路华;王文元;韩振中;高惠嫣;夏辉;;内蒙古阿旗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计算[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5 刘波;刘玲;;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体系框架构建初探[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6 刘锐;陈伟亚;;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7 李连侠;廖华胜;蒋敏;高志辉;刘达;;相对丰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8 吕萍;刘东;赵菲菲;;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丽玲;;厦门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邴启亮;;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青岛市城市规模初探[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绍军 冯绍元 李王成 霍再林(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构建西北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N];中国水利报;2006年
2 覃绍 李学通 四川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四川水资源承载力初探[N];人民长江报;2012年
3 秦延安;沿渭城市发展要考虑水资源承载力[N];黄河报;2014年
4 ;水资源承载力:度量水资源安全的技术探索[N];中国水利报;2005年
5 叶婷;新建城市应考虑水的承载力[N];中国建设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伯牙;城镇化遭遇缺水难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7 本报记者 李伯牙 实习记者 宋斌;北京到了水危机的临界状态[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8 熊建;10年时间实现农村饮水安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富永 实习生 范道瑛 林柏安;北京“水之忧”[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夏辉;河北省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计算与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2 马吉巍;基于优化配置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高镔;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4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5 丁超;支撑西北干旱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6 胡吉敏;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李川;辽宁环渤海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8 滕朝霞;济南市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及其调控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王友贞;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爱红;天津市大港区水资源承载力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许世存;吉林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魏亚蕊;中原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郭旋;义乌市水资源承载力仿真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5 温雅欣;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杨书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水资源承载力模拟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明成;河口岛屿型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范通达;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在安徽省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9 董雯;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10 何光荣;饶河源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86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986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