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引擎方法在实时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Abstract]:When an earthquake occurs, seismologists need to use the recorded seismograms to infer the solution of epicenter, magnitude and focal mechanism as soon as possible. If these information can be judged quickly, the evacuation can be carried out in time, and emergency 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mitigate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There are now advanced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initial epicenter and magnitude within seconds of an earthquake, but it may take minutes to hours to estimate the focal mechanism.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seismic search engine method similar to the Internet search engine to find the best matching of the input seismic wave data for the large seismic map database. This method is several thousand times faster than the current exact lookup method. Taking the MW5.9 earthquake in Xinjiang on March 8, 2012 as an example, the search engine method can calculate the seismic focal mechanism parameters within 1 s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 long-period seismic surface wave.
【作者单位】: Laboratory
【分类号】:P315.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德勇;王仪斌;卫修君;王新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神经网络的煤与瓦斯突出预警[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2 张红才;金星;李军;韦永祥;;地震预警定位方法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3期
3 张红才;金星;李军;韦永祥;马强;;地震预警震级计算方法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年02期
4 金星;张红才;李军;韦永祥;马强;;地震预警连续定位方法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3期
5 卞真付;姚兰予;郭巍;岳秀霞;;河北文安5.1级地震首都圈实时强震动台网加速度记录分析[J];地震研究;2009年02期
6 金星;张红才;李军;韦永祥;马强;;地震预警震级确定方法研究[J];地震学报;2012年05期
7 宋晋东;李山有;;地震预警中两种利用卓越周期估算震级方法的比较[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6期
8 张红才;金星;李军;韦永祥;朱海燕;;地震预警系统研究及应用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2期
9 谢俊举;李小军;;第十五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上世界各国强震动观测及最新进展交流[J];国际地震动态;2013年02期
10 李圣强;陈棋福;赵里;朱露培;高金哲;李闽峰;刘桂平;王斌;;2011年5月中国东北M_w5.7深震的非同寻常震源机制:区域波形反演与成因探讨[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淋;汶川地震地面运动场估计及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相关性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2 王玉石;地震动强度及其特征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3 包丰;大陆地震快速准确定位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4 李圣强;集群环境下中小地震震源机制波形反演的准自动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张红才;地震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6 宋晋东;高速铁路运行控制用地震动参数及单台地震预警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7 彭朝勇;面向预警的一体化强震仪实时嵌入式Linux系统研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8 冯静;震动图预测的不确定性及其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9 王炎;铁路减隔震桥梁地震反应分析及易损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王玉亮;眼底图像处理与分析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彦超;基于SMS的地下水水位远程自动测报系统[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2 牛志毅;广州市森林生态经济预警系统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3 宋晋东;地震预警中地震波到时自动识别和震级快速估算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4 陈现涛;应对新型恐怖威胁的民航空防安全体系革新研究[D];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09年
5 卜超鹏;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地震灾情快速评估方法和系统[D];苏州科技学院;2012年
6 赵岑;P波预警中的震级预测和PGA、PGV估算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7 祁玉萍;震源机制波形反演的数据处理技术及其在首都圈地区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3年
8 陈天yN;基于CIPS的低空无人机遥感影像处理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3年
9 郑宇;基于强震动记录P波的后续地震动估计[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10 石文昭;基于角点和尺度不变特征变换的图像配准方法[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思胜,陈银;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近期7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J];四川地震;2003年02期
2 赵永海,陈永花;青海省久治县4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J];高原地震;2005年01期
3 郑月军;张世民;崔效锋;黄忠贤;;地震震源机制解在华南及邻区潜源区长轴方向判定中的应用[J];中国地震;2006年01期
4 张辉;刘小凤;赵凌云;;由多个震源机制解分析甘肃及边邻地区应力场特征[J];华南地震;2007年02期
5 郭祥云;陈学忠;;2009年中国大陆地区部分地震的震源机制解[J];国际地震动态;2010年02期
6 刘泽民;刘东旺;李玲利;倪红玉;陈安国;郑先进;;利用多个震源机制解求东大别地区平均应力场[J];地震学报;2011年05期
7 屠泓为;赵燕杰;文勇;孟鑫;;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计算和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年01期
8 张辉;王熠熙;;2012年5月3日金塔—阿拉善盟5.4级地震震源机制解[J];西北地震学报;2012年02期
9 胡澜缤;贾秀玲;武晓军;王海涛;;依兰-伊通地堑北段中型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25期
10 韩晓飞;杨雅琼;;渤海及其邻区震源机制解特征[J];华南地震;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伟文;倪四道;;使用短周期波形数据反演震源机制解[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许忠淮;汪素云;高阿甲;郭瑛;;我国地震震源机制解的重新测定和审编[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陈天长;程万正;李桂芳;;由多个震源机制解联合确定的震区应力场[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蔡永恩;何涛;王仁;;震时震源应力场的特征与震源机制解[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许忠淮;汪素云;南阿甲;;我国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现状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6 李垠;陈俊华;张卫华;孙伶俐;;震源机制解分析方法的探讨[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墩;姚运生;薛军蓉;陈俊华;宋琛;;三峡水库重点监视区蓄水后地震震源机制解研究[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徐彦;;盈江序列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魏柏林;陈庞龙;李富光;黄河生;;新丰江水库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10 梅秀苹;杨立明;;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区域地震预测探索[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艳;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枭;震源机制解测定在常规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2 张辉;青藏高原东北缘基于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7年
3 徐长朋;长江三峡库区水库诱发地震定位与震源机制解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4 郭祥云;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测定及其在地震趋势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5 胡幸平;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其动力学解释[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0年
6 武敏捷;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地震序列及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6年
7 张项;用初动P波波形反演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在首都圈地震震源反演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0年
8 王强;基于震源机制解反演研究云南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D];云南大学;2015年
9 祁玉萍;震源机制波形反演的数据处理技术及其在首都圈地区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3年
10 邓菲;中强地震前数字地震记录异常特征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4年
,本文编号:2162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ousuoyinqinglunwen/2162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