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搜索引擎论文 >

探索汉语隐喻计算化研究之路

发布时间:2019-02-25 09:41
【摘要】:隐喻现象是思维及语言的中心问题,而隐喻的机器理解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成为制约自然语言理解和机器翻译技术发展的瓶颈,因此,隐喻的计算化研究成为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相对于英语隐喻计算研究,汉语隐喻计算研究才刚刚起步。根据本体、喻体和相似性关系三者的认知结构,可以把汉语隐喻分为九种类别;在此基础上,隐喻网络模型的建构为汉语隐喻句的机器识别和分类算法提供了形式化方法;此外,从解决逻辑全知问题和隐喻的语义真值角度提出的汉语隐喻逻辑系统,则为汉语隐喻句的释义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还需加强隐喻分类识别研究,建立隐喻属性知识库,构建汉语隐喻的认知类比描述与转绎系统,改造汉英机器翻译系统并对面向隐喻的搜索引擎进行升级。
[Abstract]:Metaphorical phenomenon is the central problem of thinking and language. If the machine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r cannot be effectively solved, it will become a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d machine translation technology. The computational study of metapho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Compared with the study of metaphor computing in English, the study of metaphor computing in Chinese is just beginning. According to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ontology, vehicle and similarity, Chinese metaphor can be divided into nine categor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taphorical network model provides a formal method for the machine recog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metaphorical sentences. In addition, the logical system of Chinese metaphor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logical omniscience and the semantic truth value of metaphor provides a good support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metaphorical sentences.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metaphor classification and recognition, establish the knowledge base of metaphorical attributes, and construct the cognitive analogy description and transl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etaphor. Transform the Chinese-English machine translation system and upgrade the metaphorical-oriented search engine.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37308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4BZX045)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语言与认知研究”资助项目(205000-811342)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雪梅;从隐喻认知研究的角度看汉语比喻分类问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2 戴帅湘;周昌乐;黄孝喜;杨芸;王雪梅;;隐喻计算模型及其在隐喻分类上的应用[J];计算机科学;2005年05期

3 杨芸,周昌乐,王雪梅,戴帅湘;基于机器理解的汉语隐喻分类研究初步[J];中文信息学报;2004年04期

4 张威,周昌乐;汉语隐喻理解的逻辑描述初探[J];中文信息学报;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蒋道华;英汉隐喻语用操作对比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杨晶;刘景霞;林俐;;从隐喻的角度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朱晓红;从认知角度看“上”和“下”的方位性隐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7 贾玉娟;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与相悖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陈运香;塞尔的隐喻理论与汉英数字文化内涵对比[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朱德发,温奉桥;非理性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10 张京菁;隐喻在词汇系统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旺熹;;“动+得+形”结构的变体形式[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2 蔡若莲;;中国人伦关系的构建——《诗经》中禽鸟意象的探讨[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3 王治敏;俞士汶;;n-n三字隐喻研究[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徐章宏;隐喻话语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3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6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7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窦东友;管理、技术与英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潇潇;基于语料库的介词in,on,at的空间隐喻拓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孙洁;隐喻性广告修辞之认知修辞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王蓓蕾;隐喻概念的运作机制及其在语言知识解读和内化过程中的功能[D];扬州大学;2005年

4 苏远芸;概念隐喻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习得[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马秀莲;英汉财经新闻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6 杨睿;时间副词“老”的语法化过程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刘燕;汉语记时词语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8 蒋道华;英汉隐喻操作认识分析[D];安徽大学;2004年

9 陆全;论隐喻的本质与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10 欧阳红霞;论隐喻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红;英汉情感隐喻共性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杨成虎;隐喻研究背景下修辞格的重新归类问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艳菊;严灿勋;刘慧敏;;从语义关系的复杂性看语义词典建设[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乐明;冯志伟;;RST的理论发展和工程应用综述[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金东日;;在朝汉机器翻译上出现转换的难点[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宝艳;王庆辉;;中文文本聚类的研究与实现[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俞士汶;王治敏;朱学锋;;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理解研究[A];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刘忠;刘英;刘敦荣;;性质语意逻辑[A];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张克亮;;基于HNC理论的汉英机器翻译策略研究[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傅爱平;;广义依存关系和汉语自动分析[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陈玉泉;陈宣;陆汝占;;内涵时态逻辑的语义解释系统[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龚彦如;李竹;冯志伟;;英——汉计算语言学术语数据库[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10 郝玮;方欣;姚天f ;;句法规则的自动生成[A];NCIRCS2004第一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高敬云;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化进程提速[N];中国民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乐明;汉语财经评论的修辞结构标注及篇章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2 陈宏俊;汉英隐喻脑机制对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王小潞;汉语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王志栋;语用要点识别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6 屈刚;英汉双语短语对齐[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鸿;自然语言理解[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2 魏蓉;限定领域的基本陈述句句法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晓静;汉语隐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璐;中高级汉语隐喻词汇分析及其习得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郑茹娟;汉语隐喻词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海丰;自然语言理解中名词短语的歧义处理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简丹;自然语言理解中偏正名词短语的研究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加昆;转折句“p∧q”的逻辑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朱宁;汉语语句中不及物动词的字面义和常规隐喻义的脑加工机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许雅缘;基于WordNet的英语隐喻自动处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30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ousuoyinqinglunwen/2430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5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