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地面区域的敏捷卫星任务自组织方法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V474
【图文】:
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能、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40][41]。要可以分为两种模式:意图合作式与图合作式,典型的代表是基于任务拍显式通信模式直接交流有关环境、任上。与合同网代表的意图合作任务分量或不进行直接的显式通信,它们通交流,进而实现分工合作,目前任务自研究现状过对蚁群进行分析,发现其是通过“共们以大量且重复的局部动作实现整体传粉机器人的任务自组织问题中,将空间上产生指定的位置分布,进而实
本文的任务自组织系统中,卫星具有自主性、社3]。智能体根据其能力水平、层次不同可以划分为表 2.2 不同水平智能体能力差异I1 I2 I3 √ √ √ √ √ √√ √√的为卫星进行分工协作,有四种典型的通用结构同结构、分布式协同结构和完全分布式协同结构(a) (b)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婷;;采用混合推进下的库仑卫星编队重构控制研究[J];航天控制;2017年02期
2 ;卫星编队概念的提出[J];国外科技动态;2006年02期
3 陈晶;艾勇;谭莹;叶德茂;曹阳;;小卫星编队光通信系统设计[J];光通信技术;2007年06期
4 李新洪;曾国强;王兆魁;;分布式卫星编队仿真系统[J];计算机仿真;2005年12期
5 吴立尧;袁长清;施强;;二体旋转库仑卫星编队反馈线性化滑模控制[J];现代防御技术;2017年01期
6 刘辉;李俊峰;;卫星编队自主队形控制[J];宇航学报;2007年05期
7 周稼康;胡庆雷;马广富;吕跃勇;;基于一致性算法的卫星编队姿轨耦合的协同控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1年04期
8 ;A-Train卫星编队[J];国外科技动态;2006年02期
9 张晓磊;郑建华;高东;钱航;;星间测距对小卫星编队相对轨道状态的修正[J];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15年03期
10 王功波;郗晓宁;刘磊;;小卫星编队在轨释放方案优化设计[J];宇航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志刚;谭述君;钟万勰;;卫星编队重构的均衡耗能最优控制方法[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陈宏宇;吴会英;赵灵峰;陈凡胜;;基于时差测量的卫星编队简易导航系统研究[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胡敏;曾国强;姚红;;分布式卫星编队维持控制仿真系统研究[A];2009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吴志刚;彭海军;谭述君;;周期最优和周期H_∞控制方法在航天器控制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张志强;张波;李署坚;;基于侧音测距方法的小卫星编队距离算法分析[A];第六届全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邓子辰;李庆军;;精细指数积分法在卫星编队飞行动力学中的应用[A];第十二届全国分析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7 冯孝辉;李京生;邓忠民;;摄动影响下卫星编队队形控制方法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朱维坤;翟文江;;全球陆地测绘卫星编队构形研究[A];Proceedings of 14th Chinese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CCSSTA’2012)[C];2012年
9 毕思颖;;一种面向卫星编队的高吞吐量数据传输方法[A];第五届航天电子战略研究论坛论文集(微电子专刊)[C];2018年
10 李新洪;曾国强;王兆魁;;分布式卫星编队仿真系统[A];’2004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游雪晴;卫星排排坐[N];科技日报;2003年
2 庞之浩;“法网恢恢”:卫星编队监测地球[N];大众科技报;2006年
3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一院 贝超 李琳 王晶;微小卫星编队星间测量与协同控制研究[N];中国航天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海蛟;基于强化学习的卫星规模化在线调度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8年
2 申洋赫;应用于卫星编队星间距离测量的量子测距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陆宏伟;基于卫星编队遥感图像的对地定位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4 郝继刚;分布式卫星编队构形控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张健;分布式卫星自主构形重构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楼良盛;基于卫星编队InSAR数据处理技术[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7 杨慧欣;近地小行星近距离卫星编队自主导航与构形控制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8 杨雪榕;卫星跟飞编队控制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康海龙;分离载荷无线组网MAC协议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6年
10 赵倩;利用卫星编队探测地球重力场的方法研究与仿真分析[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吟芸;卫星编队的多接入与码分接入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9年
2 崔文豪;J2摄动下的卫星编队队形重构与队形保持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年
3 王昊彤;针对地面区域的敏捷卫星任务自组织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年
4 张浩源;月球大椭圆轨道卫星编队安全性与稳定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黄健;卫星通信系统资源分配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6 杜永志;基于分部件建模的在轨卫星可见光散射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7 于婷婷;基于自然周期相对轨道的编队机动:线性规划方法[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8 张晓磊;基于构型信息的小卫星编队自主导航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5年
9 王也;卫星编队的姿态协同控制及其优化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10 史凤振;小卫星编队组网机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408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ousuoyinqinglunwen/2740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