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搜索引擎论文 >

青少年网络暴力问题及应对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6 07:07
  在互联网校园全覆盖、移动终端早已普及开来的新时代,青少年长期接触网络,习惯于借助网络获取信息并与他人交流,网络社交平台层出不穷,各种思想、价值观、行为方式同时并存,相互激荡。青少年习惯挑战权威,崇尚“言论自由”,敢于表达传播自身观点,但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和网络道德观念,容易不知不觉中卷入到网络暴力。目前对网络暴力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法学、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很少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角度去看待网络暴力以及思考应对之策,本文从“全方位育人”的视角,结合青少年自身特征与实际,分析网络暴力的现象和原因,探讨预防和应对网络暴力的措施。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主要介绍国内外对网络暴力研究现状、本文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网络暴力的概念和主要表现,借鉴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对网络暴力的界定,研究网络暴力的内涵与外延,并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归纳出青少年网络暴力主要表现为利用网络散布负能量;曝光隐私、人肉搜索;网络暴力行为从网上延伸到线下。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平台更加多样,网络暴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也纷繁复杂。第三部分分析了青少年网络暴力的成因,网络暴力的出现与传播有着各方面的...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1. 研究缘起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3. 相关研究评析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一、网络暴力的概念及主要表现
    (一) 网络暴力的内涵
    (二) 网络暴力与相关概念辨析
        1. 网络暴力与网络舆论暴力
        2. 网络暴力与网络欺凌
        3. 网络暴力与网络舆论监督
    (三) 青少年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
        1. 利用网络散布负能量
        2. 曝光隐私、人肉搜索
        3. 网络暴力行为延伸到线下
二、青少年网络暴力的成因
    (一) 社会环境:网络暴力滋生的土壤
        1.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匿名性
        2. 相关网络法规的缺失
    (二) 传播机制:网络暴力扩散的助推力
        1. 媒体“眼球经济”推动网络暴力的传播
        2. “沉默的螺旋”导致“有理在于声高”
    (三) 网络暴力主体:不成熟的社会心理
        1. 泛道德化的个体心理
        2. 从众的群体心理
        3. 强烈的逆反心理
        4. 错误的成就动机和模仿心理
三、网络暴力的危害
    (一) 对青少年主体造成不良影响
        1. 加剧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弱化道德法治观念
        2. 影响青少年思想认知,阻碍健全人格发展
        3. 不利于青少年人际沟通,影响身心健康
    (二) 网络环境与社会环境受到破坏
        1. 破坏网络秩序,影响事实判断
        2. 助长现实暴力,触碰法律底线
四、“全方位育人”视角下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对策
    (一) 政府部门从宏观层面进行预防和疏导
        1.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暴力的干预
        2. 构建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促进压力的有序释放
        3.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引导,培养“网络治理”思维
    (二) 社会媒体当好“把关人”进行舆论引导
        1. 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及时检测和引导网络舆论
        2. 媒体平台恪守职业道德规范,避免网络暴力事件发酵升级
    (三) 学校层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 健全应对网络暴力管理机制,提高校园网络安全
        2.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
        3. 与家庭、社会机构合作,加强对陷入网络暴力青少年的心理疏导
        4. 培育校园网络正能量,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 青少年自身增强网络道德和法治观念
        1. 提高自身网络道德,避免成为网络暴力施暴者
        2. 增强网络风险防范意识,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的刑法规制[J]. 刘宪权,林雨佳.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7(04)
[2]论微博传播中的道德冷漠及其解决路径[J]. 曾志伟,胡美华.  江淮论坛. 2017(01)
[3]中国网民网络暴力的动机与影响因素分析[J]. 侯玉波,李昕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4]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郑永廷.  思想理论教育. 2017(01)
[5]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J]. 刘文宇,李珂.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6]网络时代言论自由的刑法边界[J]. 刘艳红.  中国社会科学. 2016(10)
[7]网络语言暴力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和立法构想[J]. 邱业伟.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6(09)
[8]中国部分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现状调查分析[J]. 朱鹤,石凡超,安澜,殷晓莎,付梅花,王昱丹,周艺林,杨芳,姚燕,张艳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3)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间舆论场的实效性对策探讨[J]. 田旭明,陈延斌.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6(03)
[10]从网络暴力谈网民道德培育[J]. 安丽梅.  思想教育研究. 2016(02)

硕士论文
[1]网络暴力问题的危害、成因及预防[D]. 刘艳.浙江师范大学 2013
[2]澳门青少年网络欺凌状况研究[D]. 陈桂敏.华中科技大学 2013
[3]法律规制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研究[D]. 梁丽莉.重庆大学 2013
[4]网络暴力的蔓延与治理研究[D]. 刘琳.华东政法大学 2013
[5]关于网络暴力事件主体的研究[D]. 王梦.北京邮电大学 2013
[6]网络欺凌行为的侵权责任研究[D]. 廖焕辉.中国政法大学 2012
[7]论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及治理[D]. 周宁宁.河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392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ousuoyinqinglunwen/29392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7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