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搜索引擎论文 >

后发企业的颠覆性创新机理模型——基于小米公司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4 13:04
  尽管产学研界一直在探讨和推动后发企业的创新升级问题,但绝大多数企业仍然面临创新转型困境,难以自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颠覆性创新是资源和人才匮乏的后发企业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但关于颠覆性创新机理的研究仍较为匮乏。本研究对小米公司颠覆性创新的行为与过程进行探索性研究,总结归纳了后发企业的颠覆性创新机理模型。模型表明:后发企业可以通过产品、服务以及拓展模式等多种创新行为实现颠覆。组织搜索(同行搜索和跨界搜索)是后发企业实施颠覆性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而企业的机会能力强化调节了后发企业组织搜索和颠覆性创新之间的关系。 

【文章来源】: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9年04期 CSSCI

【文章页数】:18 页

【部分图文】:

后发企业的颠覆性创新机理模型——基于小米公司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图1颠覆性创新的三维模型Fig.1A3Dmodelofdisruptiveinnovation

影响因素,内部因素


流顾客不接受新辅助性能;③更便宜、简单;④起初只吸引低端市场和价格敏感顾客,利润低而极易被在位企业忽视;⑤随着研发投入增加,产品的主要性能提升,最终吸引主流市场顾客。综上,颠覆性创新具备简便性、顾客价值导向性、初始低端性、非竞争性等特征。1.3颠覆性创新的影响因素大量研究表明,企业选择颠覆性创新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归纳,本文将影响颠覆性创新模式选择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如图2所示。图2颠覆性创新的影响因素Fig.2Influencingfactorsofdisruptiveinnovation1.3.1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人力资源因素、组织管理因素和资源配置因素。人力资源包括两个方面,即管理者和员工。基于管理者角度,Henderson[15]指出很多高管被已有的经验束缚,并且大部分都在传统商业中接受过训练,面对当前的市场常常无法理解颠覆性创新的价值,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全新的高管队伍来寻求颠覆性创新机会和实行颠覆性创新。Lassen等[16]的案例研究表明,管理者的积极自主性和风险承担能力与颠覆性创新密切相关。基于员工角度,Un[17]对来自42家企业的202个创新项目的研究显示:独立的、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与创新相关的经验比较匮乏的员工对颠覆性创新有更大的帮助。Cabrales等[18]的研究指出,团队成员对于风险承担的态度与颠覆性创新的实施密切相关。Murase等[19]对颠覆性创新团

创新机理,产品


,实现了产品的颠覆。通过案例资料分析可以看出,小米在建立优势的阶段,首先是利用组织搜索搜寻、获取新的信息、知识和资源,同时通过识别客户需求和市场机会,进一步对获取的主流技术进行再开发,形成差异化产品,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利用有别于传统手机厂商的互联网思维进行产品开发,从用户角度出发,使手机功能尽可能贴合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并让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研发和反馈,最终实现产品颠覆性创新。具体路径和机理如图3所示。图3产品颠覆性创新机理Fig.3Mechanismofthedisruptiveinnovationinproducts3.3.2服务颠覆性创新的机理后发企业的服务颠覆性创新是在产品的基础上开发相关服务的创新行为,如表4。随着环境的变化,单纯提供产品已经很难适应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因此,企业根据需求的差异性,拓展服务业务,由产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服务创新是制造业企业利用服务来提高自身竞争力并扩大优势的重要手段[43-44]。制造企业在服务化过程中努力尝试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473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第12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机会识别、组织身份变更与企业多元化发展研究[J]. 尹剑峰,叶广宇,黄胜.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7(02)
[2]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最新研究进展与展望[J]. 吴佩,姚亚伟,陈继祥.  软科学. 2016(09)
[3]平台型商业模式创新中连接属性影响价值共创的内在机理——Airbnb的案例研究[J]. 江积海,李琴.  管理评论. 2016(07)
[4]“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 赵振.  中国工业经济. 2015(10)
[5]服务创新、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 姜铸,李宁.  科研管理. 2015(05)
[6]基于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模式[J]. 柳卸林,孙海鹰,马雪梅.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5(01)
[7]新企业风险承担与绩效倒U型关系及机会能力的中介作用研究[J]. 董保宝,葛宝山.  南开管理评论. 2014(04)
[8]创业能力、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J]. 马鸿佳,董保宝,葛宝山.  科学学研究. 2014(03)
[9]颠覆性创新的框架分析及技术的角色[J]. 张枢盛,陈继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02)
[10]创新中的组织搜索:概念的重新架构[J]. 张文红,赵亚普,施建军.  管理学报. 2011(09)

博士论文
[1]服务增强战略下制造企业的组织要素研究[D]. 沈其强.东华大学 2012
[2]基于二元组织的企业颠覆性和维持性创新研究[D]. 王敏.上海交通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制造企业服务增强的演化与战略选择研究[D]. 胡玉涛.大连理工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568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ousuoyinqinglunwen/29568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5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