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考级现象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3 17:09
本文关键词:汉语方言考级现象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形式为摹本、以汉语方言知识检测为内容的网上考试人们称之为汉语方言考级。前述考级2003年开始在网上出现,迄今已有11年历史。在全国大力推行普通话的背景下,方言考级的出现是值得关注的社会语言学现象。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利用百度、谷歌搜索引擎,对此进行了全面调查。在充分掌握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点面结合的考察方式,从表现形式、共性特征、形成原因、社会影响等角度,对此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全文分为七章: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选题缘起、语料来源、研究思路和操作方法以及预期目标。 第二章从试题形式、考级方式、参与人员、地理分布、所涉方言、地区差异等方面,对我国汉语方言考级作了总体概述。 第三章利用方言词典、地方志·方言志以及借助网民提供的方言知识信息,以合肥、东北、四川和陕西等地的方言等级考试为具体考察对象,进行了个案描写和分析。 第四章对方言考级的共性特征加以总结,指出其共性特征可以归结为娱乐性、反讽性、超常性、自创性和地域性等五点。 第五章对方言考级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各类语言考级久盛不衰、方言地位不断提升、政治环境空前宽松、群众思想日趋活跃以及网络交流极为便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催生了方言考级这一新生事物。 第六章首先介绍了方言考级引发的社会反响。然后阐述了个人看法:方言考级现象的出现,有助丰富业余生活,有助地域方言保护,有助民俗文化传承,有助发挥语言功能,具有多方面积极意义;但同时应给予适当引导,将负面作用降低到最低程度。 第七章为结束语,总结本文所做工作,说明有待深入研究之处。
【关键词】:方言等级考试 表现形式 共性特征 形成原因 社会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1
- 1.1 选题缘起8-9
- 1.2 语料来源9
- 1.3 基本思路9-10
- 1.4 操作方法10
- 1.5 预期目标10-11
- 第二章 方言考级现象综述11-22
- 2.1 试题形式11-13
- 2.2 考试方式13-14
- 2.3 参与人员14
- 2.4 地理分布14-18
- 2.5 所涉方言18-20
- 2.6 地区差异20-22
- 第三章 方言考级个案考察22-38
- 3.1 合肥方言考试22-27
- 3.1.1 合肥方言22-23
- 3.1.2 合肥方言考试23-27
- 3.2 东北方言考试27-31
- 3.2.1 东北方言27-28
- 3.2.2 东北方言考试28-31
- 3.3 四川方言考试31-33
- 3.3.1 四川方言31
- 3.3.2 四川方言考试31-33
- 3.4 陕西方言考试33-38
- 3.4.1 陕西方言33-35
- 3.4.2 陕西方言考试35-38
- 第四章 方言考级的共性特征38-42
- 4.1 娱乐性38
- 4.2 反讽性38-39
- 4.3 超常性39-40
- 4.4 自创性40-41
- 4.5 地域性41-42
- 第五章 方言考级现象出现原因探溯42-50
- 5.1 语言考级久盛不衰42-45
- 5.2 方言地位不断提升45-47
- 5.3 政治环境空前宽松47
- 5.4 群众思想日趋活跃47-48
- 5.5 网络交流极为方便48-50
- 第六章 社会评议及笔者观点50-60
- 6.1 社会评议50-51
- 6.1.1 正面评价50-51
- 6.1.2 负面评价51
- 6.2 笔者观点51-60
- 6.2.1 方言考级具有诸多积极意义52-58
- 6.2.1.1 有助丰富业余生活52
- 6.2.1.2 有助地域方言保护52-53
- 6.2.1.3 有助民俗文化传承53-57
- 6.2.1.4 有助语言功能发挥57-58
- 6.2.2 方言考级需要给予适当引导58-60
- 第七章 结束语60-61
- 参考文献61-65
- 致谢65-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同喜;;语言领域、语言能力与方言保护[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王鸳珍;方言播报新闻高收视率的冷思考[J];当代传播;2005年06期
3 段莉;卢家银;;方言作品传播技巧浅析[J];东南传播;2006年03期
4 李荣;;关于方言研究的几点意见[J];方言;1983年01期
5 刘育林;陕北方言略说[J];方言;1988年04期
6 詹伯慧;二十年来汉语方言研究述评[J];方言;2000年04期
7 刘祥柏;;江淮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7年04期
8 邢向东;;陕西省的汉语方言[J];方言;2007年04期
9 赵日新;;安徽省的汉语方言[J];方言;2008年04期
10 孔慧芳;;合肥方言中入声调变化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本文关键词:汉语方言考级现象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2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ousuoyinqinglunwen/322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