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解析

发布时间:2018-03-12 14:03

  本文选题:日长(l.o.d) 切入点:地球自转 出处:《地球物理学进展》201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二百年来,国内外天文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对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这一自然现象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地球内部(包括大气层)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探讨这一自然规律的成因.人们最初把它看的非常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更加仔细的研究和更先进计算手段的运用,该课题则显得更为复杂,更加神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研究方向错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传统的研究思路相反,从地球外部探讨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证明:国内外天文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从地球内部(包括大气层)所探讨的引起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的任何因素看来都不是主要的,太阳辐射光压在南、北半球表面上的不平衡分布才是造成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Abstract]:In the last two hundred years, astronomers and geophysicist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natural phenomenon of the variation of the Earth's rotation speed. The causes of this natural law are discussed from different angles. People first looked at it very simply, and as time went on, the subject became more complicated by further careful study and the use of more advanced means of calculation. More mysterious. The reason for this situation is that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s wrong.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variation of the earth's rotation velocity from the outside of the earth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earth's rotation velocity has been discussed by astronomers and geophysicists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within the earth's interior (including the atmosphere). It doesn't seem that any of these factors are major, The unbalance distribution of solar radiation pressure on the surface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rotation velocity of the earth.
【作者单位】: 河北省地震局;
【基金】:中国地震局“老专家科研基金”项目(L09003)资助
【分类号】:P183.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贯一;曹志成;王吉易;杨同林;;地球自转速度的年变化[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4期

2 张建忠;;平行轴定理的一种推导方法[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2011年01期

3 张彦龙;杨波;;花样滑冰跃动作生物力学特征浅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7期

4 郎成,展瑞岩;角动量演示仪器的设计[J];物理实验;2004年03期

5 王保林;洪沂;邱雪明;凌寅生;;解除β、γ带简并的一种方案[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8年05期

6 万维龙,王景聚;对一道力学习题的讨论[J];高师理科学刊;2002年02期

7 卢兰春;刘庸;;带高阶项的IBM和IBFM推转计算[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0年01期

8 彭公炳;大气热力状况在地球自转速度季节变化中的作用[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3年04期

9 顾金南;;多带混杂和i(ω)[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1年03期

10 刘庸;桑建平;;相互作用玻色子-费米子模型体系的转动惯量[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贯一;曹志成;王吉易;杨同林;;地球自转速度的年变化[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2 刘高锋;夏永江;;一种用于卫星姿控执行机构的飞轮结构优化设计方法[A];第三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吴崇试;曾谨言;;偶偶变形核基带能级新公式与可交转动惯量模型[A];第五次核物理会议资料汇编(中册)[C];1982年

4 李凡;;复杂形体转动惯量的复摆等效识别[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5 侯曼;郑秀瑗;刘静民;;中国成年男子人体转动惯量的测量与比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6 扈宏杰;于艳松;;飞行仿真转台耦合力矩分析及其补偿控制[A];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6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肖惠;滑东红;刘静民;郑秀瑗;;成年人人体转动惯量的测定[A];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第六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廖鹰翔;葛伟宽;;一种求解非对称物体转动惯量的简单方法[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2(9)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9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李跃光;杨羽;;超大口径火箭弹转动惯量测量方法[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刘人杰;刘扬;曲志鸣;;关于黑盒质量分布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致真;力与美的化身[N];科技日报;2008年

2 赵致真;投掷项目:抛出最美的弧线(下)[N];科技日报;2008年

3 艾丹;黑洞为何无休止吸收能量[N];上海科技报;2006年

4 记者张小军、姜岩;新年钟声何时敲响[N];人民日报;2002年

5 王晓达;科学的妙趣[N];四川科技报;2007年

6 新华社驻柏林记者潘治、驻布鲁塞尔记者郑u&春;温室气体增加每天越来越长[N];人民日报;2002年

7 赵致真;大力士的运动(下)[N];科技日报;2008年

8 吴忠超;制造黑洞,世界不会毁灭[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赵致真;运动鞋的秘密[N];人民日报;2008年

10 记者 毛磊;2004年一秒不差准时来[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亮;~(137)La、~(138)Pr和~(98)Sr高自旋态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2 车兴来;丰中子核~(108,,112)Ru和缺中子核~(134,135)Ba高自旋态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3 陈冬妮;暗晕的角动量分布及其对盘星系形成的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6年

4 钱勇;高精度三轴稳定卫星姿态确定和控制系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5 刘静民;中国成年人人体惯性参数国家标准的制定[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6 冯波;夸克物质色超导的复能隙函数和角动量混合效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代煜;基于小波变换的线性及弱非线性结构动力学系统辨识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8 宋道红;光诱导光子晶格中涡旋光传播特性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贺创业;~(106)Ag磁转动与手征转动实验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10 朱本超;引力场的能量、动量、角动量及其规范相关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艳秋;转动惯量测试系统设计及精度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2 郑英杰;复摆法测量弹体转动惯量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3 刘清风;考虑转动惯量及附连水结构的失稳载荷的非破坏预示及载荷识别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薛孝刚;邻近轨道对力模型对过渡区部分核素转动惯量的计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广龙;乘用车动力总成惯性参数测试试验台开发[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张立明;质量质心及转动惯量一体化测试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潘文松;弹箭参数测试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8 赵玉凯;高精度小量程质量特性集成测量方法及设备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0年

9 徐鑫莉;回转体质偏测量方法研究及精度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10 沈金鑫;微型飞行器质量特性测试系统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01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601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c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