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rough data analysis and model calculation, the causes of the long-term slowing trend of the earth's rotation rate and the law of periodic fluctuations are obtained. Tidal friction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slows down the rotation of the earth. Gravity differentiation and angular momentum exchange are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periodic variation of the earth's rotation. The differential rotation of the earth's circles caused by gravity differentiation is a special factor that slows down the crustal rotation at first and then slows down. Gravity differentiation changes a uniform rotating earth into a layered differentially rotating earth. While the mass is concentrated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the self-rotating energy is also concentrated to the core of the earth, which slow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rust and mantle and makes the core of the earth transform quickly. The angular momentum exchange of the circle changes the earth's self-rotating energy into heat energy and accumulates it at the boundary of the core and mantle, which makes the crust and mantle change quickly and the core slowly. The thermal energy accumulated at the boundary of the core and mantle periodically expands the outer nuclear heat, which provides energy and power for hot mantle plume and volcanic activity. The peak of volcanic activity corresponds to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rotation of the earth. The calculation model shows that the variation law and historical record of the earth's rotation velocity prove that gravity differentiation and circle differential rotation are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of crustal movement, and the earth volume will not expand or shrink greatly due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earth's rotation velocity. This conclusion is confirmed by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774228)联合资助
【分类号】:P18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学祥;地球表面积的计算[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2 杨学祥,王瑞庭,陈殿友;对地球质心偏移及板块驱动力的讨论[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3 申文斌;张振国;;利用空间大地测量数据探测地球膨胀效应[J];测绘科学;2008年03期
4 杨学祥;与地球膨胀有关的数值估计[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9年04期
5 杨学祥,陈殿友;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J];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年03期
6 杨学祥,安玉萍;离极力、向极力与大陆车阀假说[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6年02期
7 张捍卫,许厚泽,郑勇,刘长建;地球自转的天文地球动力学效应研究(Ⅱ)——地极移动与地球的较差转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年04期
8 马利华,韩延本,尹志强;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及其与地球物理现象关系研究的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年04期
9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6期
10 杨学祥,陈殿友;地核的动力作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心源,戴光霞;地球自转长期减慢与内核自转较快的动力学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2 李燕侠;赵娟;;非等间距日长变化的最大熵谱分析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3 张勤文,徐道一,孙亦因,柴之芳,严正;事件地层学与地外灾变事件[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4 杨学祥,王瑞庭,陈殿友;对地球质心偏移及板块驱动力的讨论[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5 杨学祥,陈殿友,宋秀环,罗毅;太阳系行星公转速度变化与低温灾害[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6 杨学祥,陈震,陈殿友,乔淇源;厄尔尼诺事件与强潮汐的对应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刘广深,米家榕,戚长谋,林学钰,杨春雷;东北地区降水周期与太阳活动的关系[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8 申文斌;张振国;;利用空间大地测量数据探测地球膨胀效应[J];测绘科学;2008年03期
9 杨强;党亚民;李建成;;基于IGS连续运行站的地壳非对称运动趋势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2期
10 申文斌;陈巍;韩建成;李进;孙榕;梁毅强;;内核晃动对地球主惯性矩的时变性影响[J];测绘科学;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纪兵;边少锋;;三轴椭球表面积计算的实用公式[A];第二十一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杜汝霖;;略述前寒武纪地质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A];地质学史论丛(3)[C];1995年
3 王焕萍;冯德益;蒋玉山;张彦会;;天文、气象因子与地震关系的模糊分析[A];数学及其应用文集——中南模糊数学和系统分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上卷)[C];1995年
4 卢耀如;;岩溶地区合理开发资源与防治地质灾害[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5 王万里;王祖武;王学雷;杜良敏;谢应齐;;地气系统角动量守恒对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移的可能影响——近50年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年代际变化及机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6 高庆华;;地球自转与地质体系论[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1)[C];1985年
7 杨基端;李子舜;张景华;曲立范;詹立培;;我国二叠—三叠系界线和事件研究的新进展[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4)[C];1986年
8 张正坤;;显生宙以来地磁场频繁倒转与大地构造关系[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8)[C];1989年
9 曹宣铎;张瑞林;张汉文;;秦巴地区泥盆纪地层及重要含矿层位形成环境的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7)[C];1990年
10 田树刚;;二叠纪末期生物绝灭的地内原因[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2)[C];199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运波;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层序地层及沉积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文平;虞翻易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骆东奇;紫色母岩现代表生作用及环境效应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4 赵国春;燕辽地区燕山期火山活动节律与造山—深部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5 唐方头;华北地块近期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6 朱涛;全球地幔对流的数值模拟及其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7 王庆良;地壳形变—地球物理场—日长变化十年尺度相关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8 陈书平;沉积盆地波动分析理论基础探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9 刘伟;厄尔尼诺事件多因素成因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张亚明;板块驱动的力学机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学蓓;鲁西地块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徐君毅;地球定向参数预报理论与方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3 陈建兵;青藏高原地壳形变位移反分析模型及其动态仿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4 李丽国;雾迷山旋回层的马尔柯夫链模型及其费希尔图解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5 胡春生;兰州段0.8Ma B.P.黄河阶地与黄土高原地面抬升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苏同卫;太阳长期活动的地球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7 肖萍;渤海湾盆地奥陶系中统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特征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张健;东北地区新生代断陷盆地油页岩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任利军;鄂尔多斯盆地彬县、铜川中生代油页岩特征及资源评价[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韩林;雾迷山旋回的基本相序模式及其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蓝永超,丁永建,康尔泗,张济世,刘根生;黄河上游径流长期变化及趋势预测模型[J];冰川冻土;2003年03期
2 周尚哲;冰期天文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冰川冻土;1994年01期
3 李培基;Milankovitch理论被推翻了还是被证实了[J];冰川冻土;1994年04期
4 王在文,李晓东;太平洋海温演变的时空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5 李志安;林巧;郑大伟;;地球自转对大气、海洋运动的响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6 杨学祥;地球表面积的计算[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7 杨学祥,王瑞庭,陈殿友;对地球质心偏移及板块驱动力的讨论[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8 杨学祥,陈震,陈殿友,乔淇源;厄尔尼诺事件与强潮汐的对应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1期
9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S1期
10 杨学祥,陈殿友;重力均衡与质量均衡[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道一;;21世纪初全球巨灾群发期的认识及其预测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新慧;空间地球动力学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次沅;;由南北朝以前月掩恒星观测得到的地球自转长期加速[J];天文学报;1986年01期
2 韩延本;日本古代中心日食记录在地球自转研究中的可能作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5年04期
3 张树侠;;指南针与地球自转[J];惯性世界;1995年02期
4 李成月;;奇妙的地球之谜[J];科学之友;1996年10期
5 韩延本;日本朔望时刻记载及其对地球自转变化研究的可能贡献[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9年02期
6 韩延本,乔琪源;由公元1361年一次日全食的记载得到的高精度ΔT值[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0年01期
7 张捍卫,刘学谦,代光萍;弹性地球自转动力学理论的研究进展[J];测绘科学;2004年05期
8 李勇;;中国古历经朔数据的恢复及应用[J];天文学报;2005年04期
9 余春雨;;月球将远离地球还是砸向地球?[J];今日科苑;2007年07期
10 王学清;;地球自转周期是一天吗?[J];数理天地(高中版);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布锡;;对月日潮汐摩擦耗散的估计[A];《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2 王金甲;夏毅;;地球差异旋转与岁差[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徐长仪;孙文科;;大地震对地球自转及日长变化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郭俊义;;内核-外核-地幔的耦合转动作为地球自转10年周期的一种可能机制[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孙榕;申文斌;侯凯;;刚体地球自转:地球三轴性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廖新浩;;关于Chandler摆动的激发[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7 黄金钟;;地球系统自组织进化论的基本原理[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周华;许厚泽;;地球近周日自由摄动及其检测[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9 杨志根;;地球自转,冰期后地壳反弹和下地幔粘性估计[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10 闻璋正;;对矮星系潮汐起源的研究[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守中;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气象卫星[N];大众科技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周仲全;日子,,将越过越长[N];辽宁日报;2007年
3 ;改变地球的十大奇思妙想[N];经理日报;2007年
4 记者 杨彦;二00九年将晚到一秒[N];人民日报;2008年
5 张代蕾;“一秒钟”引发的争论[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董映璧;俄发现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原因[N];科技日报;2005年
7 绿都城;地球的脉搏——潮汐[N];中国石油报;2002年
8 国家天文台专家、原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站长、高级工程师 蓝松竹邋于丹 整理;月球影响地球关系像兄妹[N];北京科技报;2007年
9 杨教;未来地球一天或变成25小时[N];南方日报;2008年
10 朱广菁;陈运泰解读“每天时间缩短3微秒”[N];大众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琪洁;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地球自转变化预报[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2 薛向辉;日冕物质抛射的对地有效性及近地空间环境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马高峰;地—月参考系及其转换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2 雷辉;单颗导航卫星定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3 黄淑亚;随机运动激发Chandler摆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2001年
4 杨学峰;利用重力信号研究地球自转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5 张虹;卫星双向时间比对系统稳定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2006年
6 朱幸芝;毫秒脉冲星时间尺度及钟模型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2011年
本文编号:2516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516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