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kagami-m信道中基于矩生成函数的HARQ性能分析
本文选题:Nakagami-m衰落信道 + 矩生成函数 ; 参考:《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针对多支路两跳协作中继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Nakagami-m衰落信道的M-QAM和HARQ联合优化方案。该方案利用矩生成函数,计算了协作与非协作下各个节点对应的SNR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推导了M-QAM和HARQ联合时系统误符号率的闭合表达式,进一步通过中继的状态转移概率,分析推导出协作HARQ下系统吞吐量的闭合表达式。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得出:随着调制阶数M的减小,系统误符号率减小;协作HARQ比非协作明显降低了系统误符号率,提高了系统吞吐量;随着参与协作的中继个数的增加,系统吞吐量增大,系统误符号率减小。
[Abstract]:For multi-branch two-hop cooperative relay system, a joint optimization scheme of M-QAM and HARQ based on Nakagami-m fading channel is proposed. Using moment generation function,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of SNR corresponding to each node under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conditions is calculated, and the closed expression of system symbol error rate when M-QAM and HARQ are combined is derived, and further, the state transition probability of relay is obtained. The closed expression of system throughput under cooperative HARQ is analyzed and deduced.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decrease of modulation order M, the symbol error rate of the system decreases; the cooperative HARQ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symbol error rate of the system and improves the system throughpu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relay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llaboration, The system throughput increases and the symbol error rate decreases.
【作者单位】: 重庆邮电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重庆航天火箭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371164;61071196;61102131;61275099)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0-0927) 信号与信息处理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CSTC2009CA2003) 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CSTC2011jjjq40002)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STC2010BB2398;CSTC2010BB2409;CSTC2010BB2411;CSTC2012JJA40008)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研项目(KJ120525) 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重点项目(Y201001;Y201104)
【分类号】:TN92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余永聪;冯穗力;;协作网络中基于DTR协议的改进算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余永聪;无线协作传输系统性能分析及多址干扰抑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彪,张新访,朱光喜;自适应变速率分组CDMA系统性能分析[J];通信学报;2003年02期
2 陈德华,王辉,杨祥林;利用鞍点近似法计算串音对阵列波导光栅复用器性能的影响[J];光学学报;1999年10期
3 赵振山;徐国治;;Nakagami信道的中断容量分析[J];电路与系统学报;2010年01期
4 章国安,张小东,毕光国;基于小波网络的MQAM数字通信自适应均衡器[J];应用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5 谷向阳;李贵勇;;TD-LTE随机接入过程的研究与分析[J];光通信研究;2010年04期
6 马志强;梁书剑;张德兴;;流星突发通信中的增量冗余传输方案[J];信息技术;2011年05期
7 关皓,杜志涛,李承恕;变速率分组CDMA系统性能分析[J];通信学报;2000年09期
8 堵久辉;陈书平;王文博;;TDD-HSDPA系统AMC与HARQ融合机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9 王旭东;岳殿武;刘其中;林斌;;Nakagami-m衰落信道下空时分组码的性能估计[J];电波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贺彩;王旭东;陈丽萍;王丽;;多用户MIMO系统中空时分组码联合波束形成性能[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谦;岳殿武;;具有同信道干扰的MIMO各态历经信道容量研究[A];2009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余晨;李光球;;矩形MQAM STFBC-OFDM的性能分析[A];浙江省电子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铭;;采用SC/MRC的M进制正交信号误码性能分析[A];浙江省电子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锁光辉;李光球;;MRC分集接收CE-OFDM系统性能分析[A];浙江省电子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葛建润;李光球;;采用MIMO MRC的正交信号性能分析[A];浙江省电子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夏婷;李光球;;采用MIMO MRC的DE-QPSK性能分析[A];浙江省电子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樊永军;3.5GHz技术的全方位演进[N];通信产业报;2003年
2 ;调制方式 双工方式与OFDM[N];人民邮电;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白铂;OFDMA资源分配的解析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则康;HARQ组合译码算法及其在自编码扩频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丛靖;MC-SS系统H-ARQ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冯雅琴;期权定价的Esscher变换方法[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罗绮丽;OFDM系统中自适应HARQ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刘锋;无线城域网中的HARQ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杨博;MIMO系统的预编码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梁倚天;山西网通HSDPA无线网络的部署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8 李玉萍;IEEE802.16e中的HARQ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王超;MIMO技术及其在TD-SCDMA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10 张军;基于TD-SCDMA系统的HSPA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72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872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