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递函数估计的近场声全息的噪声源识别
本文选题:近场声全息 + 声场重建 ; 参考:《仪器仪表学报》2015年12期
【摘要】:在近场声全息(NAH)声场测量中,噪声的存在使近场声全息重建精度降低,影响声场重建的实现。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传递函数估计的双测量面NAH技术,首先采用双测量面对噪声源信号进行测量,然后基于传递函数法引入一种合理的传递函数估计,结合参考传声器信号来求解全息面复声压,最后利用前后测量面数据相位差异来求解格林函数,根据声场重建公式进行近场声全息声场重建。数值仿真及重建误差分析表明,存在测量噪声影响的情况下,本文提出的方法相比传递函数法NAH重建误差更小,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声源位置并提高声全息重建精度。最后对某型拖拉机前端进行近场阵列扫描试验,验证基于传递函数估计的双测量面NAH的有效性。
[Abstract]:In the measurement of near-field acoustic holography (NAH), the existence of noise reduces the accuracy of near-field acoustic holography reconstruction and affects the realization of acoustic field re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a new NAH technique based on the estimation of transfer function is proposed. Firstly, the noise source signal is measured by the dual measurement face, and then a reasonable estimation of the transfer function is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transfer function method. The complex sound pressure of holographic plane is solved by using the reference microphone signal. Finally, the Green's function is solved by using the phase difference of the measured plane data before and after, and the near field acoustic field reconstruction i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sound field reconstruction formula.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error analysis show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easurement noise, the reconstruction error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transfer function method (NAH), which can identify the position of sound source more accurately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acoustic holographic reconstruction. Finally, a near field array scan test on the front end of a tractor is carried out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ual measurement plane NAH based on the transfer function estim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NZ2015103) 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SV2015-KF-01)项目资助
【分类号】:TN91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褚志刚;段云炀;沈林邦;杨洋;贺岩松;;奇异值分解波束形成声源识别方法[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4年11期
2 杜向华;朱海潮;毛荣富;;提高近场声全息重建精度方法[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诚;刘丁;张宏儒;王驰;;等效电路分析法在声波探雷谐振模型研究中的应用[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5年06期
2 黎术;徐中明;贺岩松;张志飞;陈思;;基于弹性网正则化的广义逆波束形成[J];仪器仪表学报;2015年05期
3 张志飞;陈思;徐中明;贺岩松;黎术;;基于反问题的正则化波束形成改进算法[J];仪器仪表学报;2015年08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建华;张明敏;;近场声全息测量研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6年04期
2 宋雷鸣;孙守光;张新华;;一种改善beamforming“延迟求和”算法精度的方法[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7年05期
3 刘晓;李海森;周天;;波束域相位中心互相关DOA估计方法[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2年03期
4 李磊;于海锋;闫永立;胡广辉;曹亚飞;雷雯;罗宁;;基于LabVIEW的声学相控阵视频监控系统[J];电子测量技术;2013年04期
5 汪焱;张方;姜金辉;;三维MUSIC近场噪声源识别算法仿真[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4年02期
6 蒋伟康,万泉;近场声全息理论与应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机械强度;2005年03期
7 何元安,何祚镛,商德江,徐春萍,姜俊奇,楼红伟;基于平面声全息的全空间场变换:Ⅱ.水下大面积平面发射声基阵的近场声全息实验[J];声学学报;2003年01期
8 张德俊,朱念秋,程建政,夏献华,王群,,鄢锦;振动体及其辐射场的近场声全息实验研究[J];声学学报;1995年04期
9 杨洋;褚志刚;倪计民;王卫东;;除自谱的互谱矩阵波束形成的噪声源识别技术[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1年04期
10 孙爽;乔渭阳;黄晓聃;;数控传声器阵列反卷积法对飞机噪音的应用与实验研究[J];应用声学;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敏林;刘伯运;张若愚;;水下结构近场声全息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3年09期
2 胡博;杨德森;孙玉;;柱体宽带声全息技术的仿真与误差分析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9年03期
3 唐波;苑秉成;李瑞亮;唐双喜;刘国平;高杰;;基于近场声全息技术的声对接装置[J];舰船电子工程;2012年05期
4 陈心昭,毕传兴,李卫兵,于飞;基于分布源边界点法的新型近场声全息技术[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5 刘晓玲,张晓辉;系统参数对全息法识别噪声源的影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陈晓东,陈心昭,陆益民,李志远;声全息重构卷积计算中混迭问题的研究[J];数据采集与处理;2004年03期
7 尚建华;张明敏;;近场声全息测量研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6年04期
8 刘强;王永生;苏永生;应冬;;基于波叠加法的近场声全息重建参数选取研究[J];压电与声光;2013年03期
9 张小正;毕传兴;徐亮;陈心昭;;基于波叠加法的近场声全息空间分辨率增强方法[J];物理学报;2010年08期
10 朱海潮;;近场声全息技术的新进展[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林;郑旭;;平面近场声全息中各参数的设定与实验[A];200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万泉;蒋伟康;;有关循环平稳近场声全息的重建参数的若干确定准则[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吕伟国;储昭坦;邓可教;谢富科;;基于统计最优平面近场声全息理论的运动声源识别方法[A];中国声学学会200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李凌志;冯涛;尹铫;刘克;;近场声全息中复声压的频谱校正[A];中国声学学会2007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7年
5 杨超;陈进;李加庆;薛玮飞;;正则化方法在统计最优近场声全息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程建政;张德俊;;脉冲波声全息成像实验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199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99]论文集[C];1999年
7 肖今新;;宽带窄脉冲用于声场声全息测反射系数[A];第十一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胡博;杨德森;孙玉;;采用振速测量的统计最优柱面近场声全息技术[A];200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马佳男;杨德森;时胜国;郭小霞;;运动流体介质中的平面近场声全息技术[A];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1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童仲尧;洪伟荣;吴荣仁;;近场声全息技术及其工程应用[A];2008年全国振动工程及应用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卫兵;基于统计最优和波叠加方法的近场声全息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2 张小正;瞬态近场声全息理论和实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3 贾文强;基于局部近场声全息的机械噪声源特征提取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杨冰;基于声全息的噪声源识别技术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3年
5 程建政;声学应用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1年
6 毕传兴;基于分布源边界点法的近场声全息理论与实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7 张海滨;循环平稳声场的非共形面近场声全息理论与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佳;基于主动声全息的全向声反射系数测量方法理论仿真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2 王健;封闭空间内近场声全息变换算法及实现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3 辛雨;基于空间声场变换的近场声全息参数选取及重建误差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杜亮;基于声阵列与声全息的噪声源识别方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5 何伟;多球域波叠加方法在Patch近场声全息声场重建中的应用[D];广西科技大学;2013年
6 王佳典;近场声全息主要误差原因分析及参数优化[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7 刘凯;基于缺失阵的混合波叠加近场声全息技术对机械噪声源的识别定位[D];南华大学;2014年
8 袁艳;基于分布源边界点法的局部近场声全息理论与实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刘丽华;半空间声全息法水下噪声源识别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吴琴琴;近水面目标主要声源识别声全息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63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063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