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码转发中继信道下双层延长LDPC码设计
[Abstract]:In decoding and forwarding relay system, the design of double-layer extended low-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 is generally based on double-layer density evolutionary algorithm and fixed lower variable node degree distribution to search the upper variable node distribution, and the complexity is very high.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Gao Si approximate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node degree distribution of upper and lower variabl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aximum transmission rate on both source-to-destination and source-to-relay links, and the complexity is low.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decoding threshold and the theoretical limit of the double-layer extended LDPC code designed in this paper is small, and the error performance is close to the optimal code set searched by the double-layer density evolutionary algorithm.
【作者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电信科学研究院无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973计划资助项目(2012CB3161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072064,61201140,61301177)
【分类号】:TN91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静怡;李颖;孙岳;;适用于网络LDPC码的速率兼容算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宇平;无线协作通信中信道编码—网络编码联合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郭凯;陈彦辉;李建东;;一种对奇偶校验比特按组删余的速率兼容编码[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2 周林;白宝明;邵军虎;林伟;;多元LDPC码的速率兼容技术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源;高西奇;;三节点无线高斯中继信道容量分析[J];通信学报;2006年07期
2 张源;;中继信道Chong-Motani-Garg容量界的前向解码可达性(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9年01期
3 张俊凯;;中继信道保密性能研究[J];信息技术;2010年01期
4 袁文文;郑宝玉;岳文静;;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双向中继信道估计[J];信号处理;2012年01期
5 朱松;王文博;程昱;彭木根;;异构与同构协同中继信道容量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6 宋沈煜;陈文;;多接入中继信道中的单中继选择[J];信息技术;2012年04期
7 邓志祥;王保云;郎非;;一类有信道状态的半确定性正交中继信道的容量[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年11期
8 邓志祥;王保云;郎非;马亚燕;;一类高斯脏纸正交中继信道的容量[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9 王文益;吴仁彪;梁军利;;正交中继信道的信道容量及资源分配[J];电子学报;2010年04期
10 肖小潮;王臣昊;郑宝玉;;多普勒域上稀疏的双向中继信道估计[J];信号处理;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进利;何晨;蒋铃鸽;;多源多中继信道容量分析[A];2010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路姗;李颖;;双向中继信道的联合Turbo译码-网络编码算法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古金凤;赵生妹;;协作中继信道的容量分析和功率控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石金晶;基于量子中继信道的量子安全通信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2 朱松;基于Nakagami-m模型的协同中继性能分析与增强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3 陈紫强;解码前传半双工中继信道下基于LDPC码的协作编码方案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刘建权;双向中继信道中的物理层网络编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蔡曦;非正交多址中继信道复数域网络编码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6 詹奇聪;喷泉码与极化码的改进及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青;无线中继信道性能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鲍静;带广义反馈的中继信道的可达安全速率与编码分析[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张元龙;无线中继信道下的网络空时编码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袁妍;噪声相关高斯双天线中继信道的可达速率和容量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5 邱爱珍;无线中继信道上的降噪转发策略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贯荣;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双向中继信道估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路姗;Turbo码在无线双向中继信道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顾雅娟;中继信道容量分析和LDPC编码协作与卫星通信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李海强;MIMO中继信道的网络编码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金菁菁;非理想Turbo的中继协作系统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81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481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