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不同形貌Fe基材料的制备及其雷达吸波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5 04:09

  本文关键词:不同形貌Fe基材料的制备及其雷达吸波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雷达吸波材料是雷达隐身技术的关键环节,吸波材料要实现对电磁波吸收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电磁参数的调节,而电磁参数又会受到材料的粒度、形貌、结构及组成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探索具有特殊形貌、结构及组成的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对改善材料吸波性能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为此,本论文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以Fe(CO)5为基本原料,采用有/无表面活性剂辅助的低温热分解法合成了形貌可控的Fe3O4粒子,探究了Fe(CO)5的用量、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的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溶剂的类别对产物结构及形貌的影响,并对产物的磁性能及雷达吸波性能进行了初步探究。实验结果表明,在1-甲基-2-吡咯烷酮与十二烷基甜菜碱的混合反应体系中利于制备得到花状Fe3O4粒子,反应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制备得到花状Fe3O4粒子,并对花状Fe3O4粒子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对花状Fe3O4粒子形成机理的探究,我们认为水在产物形貌演变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1-甲基-2-吡咯烷酮-Fe(CO)5反应体系中,水的引入对产物的形貌具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水的用量的变化,能够分别制备得到均一花状及藤状的微/纳米结构Fe3O4粒子,从而实现了均一形貌的Fe3O4在无表面活性剂辅助条件下的一步合成;当水与1-甲基-2-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1:10.4时,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又可制备得到菱形十二面体Fe3O4纳米粒子。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产物为亚铁磁性材料,随形貌及粒径的变化产物的饱和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及矫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吸波性能测试表明,花状与菱形十二面体Fe3O4粒子的吸波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当涂层厚度在1-4 mm范围内变化时,菱形十二面体Fe3O4纳米粒子的吸波性能较好,其在涂层厚度为3mm时具有的最大反射损耗为14.84 dB,对应的频率为8.48 GHz且反射损耗大于10 dB的频带宽为3.44 GHz;当涂层厚度为5mm时,花状Fe3O4粒子的吸波性能较好,其在16.72GHz处的最大反射损耗为19.04 dB且反射损耗大于10 dB的频带宽为3.28 GHz,而菱形十二面体Fe3O4纳米粒子在3.2 GHz处具有最大反射损耗,其值为18.98 dB且反射损耗大于10 dB的频带宽为2.48 GHz。(2)首先,以硝酸铁及氢氧化钾为基本原料,采用化学添加剂辅助水热法制备得到了α-FeOOH纳米棒,探究了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的时间、螯合剂的用量、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用量等条件对产物形貌及物相组成的影响;然后,采用化学聚合法制备得到了α-FeOOH/PANI复合物,并对其吸波性能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果表明:在c(Fe3+)与c(OH-)的比例为1:5、c(Fe3+)=0.5mol·L-1、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24 h的基本反应条件下,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甜菜碱及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加入主要对所得产物的尺寸有影响,而络合剂Na2EDTA的加入对产物形貌、尺寸及结晶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吸波性能测试的结果表明,当涂层厚度为2 mm时,α-FeOOH/PANI复合物的吸波性能最好,在11.6 GHz处反射损耗最大,其值为16.98 dB,且反射损耗在10.24-13.52 GHz的频段范围内均大于10 dB。
【关键词】:雷达吸波材料 Fe_3O_4 α-FeOOH α-FeOOH/PANI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3;TN958
【目录】:
  • 摘要11-13
  • Abstract13-16
  • 第一章 绪论16-40
  • 1.1 雷达吸波材料概述16-21
  • 1.1.1 雷达波的划分16
  • 1.1.2 雷达吸波材料的分类16-17
  • 1.1.3 雷达吸波材料的基本吸波原理17-18
  • 1.1.4 雷达吸波材料的研究概述18-20
  • 1.1.4.1 纳米吸波材料18
  • 1.1.4.2 铁氧体及其复合吸波材料18-19
  • 1.1.4.3 导电高分子吸波材料19-20
  • 1.1.4.4 磁性金属纤维吸波材料20
  • 1.1.5 雷达吸波材料的发展方向20-21
  • 1.2 纳米Fe_3O_4的研究概述21-25
  • 1.2.1 纳米Fe_3O_4的合成方法21-23
  • 1.2.1.1 微波辅助离子液合成法21
  • 1.2.1.2 水热/溶剂热合成法21-22
  • 1.2.1.3 共沉淀合成法22
  • 1.2.1.4 前驱体煅烧/还原法22-23
  • 1.2.1.5 热分解法23
  • 1.2.2 纳米Fe_3O_4的应用23-25
  • 1.2.2.1 Fe_3O_4在吸波材料方面的应用23-24
  • 1.2.2.2 Fe_3O_4及其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应用24-25
  • 1.2.2.3 Fe_3O_4在催化剂方面的应用25
  • 1.2.2.4 Fe_3O_4在医学方面的应用25
  • 1.2.2.5 Fe_3O_4在其它方面的应用25
  • 1.3 α-FeOOH的研究概述25-29
  • 1.3.1 纳米α-FeOOH的制备方法26-27
  • 1.3.1.1 空气氧化合成法26
  • 1.3.1.2 水热合成法26
  • 1.3.1.3 化学沉淀合成法26-27
  • 1.3.1.4 微乳液法27
  • 1.3.1.5 室温固相合成法27
  • 1.3.2 纳米α-FeOOH的应用27-29
  • 1.3.2.1 α-FeOOH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27-28
  • 1.3.2.2 α-FeOOH及其复合物在锂离子电池和电容器材料方面的应用28
  • 1.3.2.3 α-FeOOH在前驱体方面的应用28-29
  •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29-31
  • 参考文献31-40
  • 第二章 形貌可控Fe_3O_4粒子的制备与电磁性能研究40-67
  • 2.1 引言40
  • 2.2 实验部分40-42
  • 2.2.1 实验所用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40-41
  • 2.2.2 Fe_3O_4粒子的制备41
  • 2.2.3 表征方法41-42
  • 2.3 结果与讨论42-62
  • 2.3.1 极性溶剂NMP-表面活性剂体系中Fe_3O_4粒子的制备42-51
  • 2.3.1.1 反应条件对产物的影响42-48
  • 2.3.1.2 花状Fe_3O_4形成机理的初步探讨48-51
  • 2.3.2 极性溶剂-水体系中不同反应条件对产物的影响51-54
  • 2.3.2.1 NMP-H_2O体系中H_2O的用量对产物的影响51-54
  • 2.3.2.2 溶剂种类对花状Fe_3O_4粒子形成的影响54
  • 2.3.3 极性溶剂NMP-水-表面活性剂体系中菱形十二面体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54-57
  • 2.3.4 不同形貌Fe_3O_4粒子的电磁性能57-62
  • 2.3.4.1 磁性能57-58
  • 2.3.4.2 雷达吸波性能58-62
  • 2.4 本章小结62-64
  • 参考文献64-67
  • 第三章 α-FeOOH纳米棒及其复合物的制备及其表征67-87
  • 3.1 引言67
  • 3.2 实验部分67-69
  • 3.2.1 实验所用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67-68
  • 3.2.2 α-FeOOH的制备68
  • 3.2.3 α-FeOOH/PANI复合物的制备68-69
  • 3.2.4 样品的表征方法69
  • 3.3 结果与讨论69-85
  • 3.3.1 无化学添加剂加入时反应条件对产物的影响69-75
  • 3.3.1.1 Fe~(3+)与OH~-不同浓度之比对产物的影响69-71
  • 3.3.1.2 Fe~(3+)浓度对产物的影响71-73
  • 3.3.1.3 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影响73-75
  • 3.3.2 不同化学添加剂用量对产物的影响75-82
  • 3.3.2.1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用量对产物的影响75-77
  • 3.3.2.2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用量对产物的影响77-79
  • 3.3.2.3 十二烷基甜菜碱(C_(12)BE)用量对产物的影响79-80
  • 3.3.2.4 Na_2EDTA的用量对产物的影响80-82
  • 3.3.3 α-FeOOH/PANI复合物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82-84
  • 3.3.4 α-FeOOH/PANI复合物的雷达吸波性能分析84-85
  • 3.4 本章小结85-86
  • 参考文献86-87
  • 第四章 全文总结87-89
  • 致谢89-9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90-91
  • 学俭论文评阅答辩情况表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宏芳,陶福芳,熊迅宇,郑建斌;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法测定Fe~(3+)[J];分析科学学报;2002年06期

2 高迎新,杨敏,王东升,张昱;Fenton反应中水解Fe(Ⅲ)的形态分布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3 郑怀礼,刘克万,龚迎昆;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Fe(Ⅲ)的研究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3年06期

4 秦晓琴,高春光,赵永祥;新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Fe(Ⅲ)[J];分析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5 鲁思伽;洪军;祁士华;王焰新;;UV/Fenton体系中Fe~(2+)/Fe~(3+)的相互转化规律[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6 常西亮,赵金安;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自来水中Fe~(2+)和Fe~(3+)的含量[J];山西化工;2003年03期

7 褚衍洋;李玲玲;付融冰;;Fenton试剂氧化苯酚过程中Fe(Ⅱ)浓度的变化[J];环境工程学报;2008年08期

8 王玉敏,徐世明,徐冠仁;模拟核电站排放废水研究~(59)Fe在水稻体内及土壤中的动移、积累与分布[J];中国核科技报告;1990年S4期

9 白波;田维锋;薛小强;杨莉;关卫省;;Fe~(3+)@酵母菌非均相UV-Fenton降解染料废水[J];化学工程;2010年08期

10 杨茂;袁鸿昌;单志华;陈慧;周燕超;;Fe(Ⅱ)-氧化多聚糖鞣剂的鞣制特征研究[J];中国皮革;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天一;;FE复合酶口腔喷剂佐治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腺炎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刘旭波;肖耀福;张正义;史或芳;董明;;一种双相(Fe_(23)B_6/Nd_2Fe_(14)B)交换耦合粘结磁体[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张海芳;杜丕一;翁文剑;韩高荣;;Fe~(3+)离子敏感Ge-Sb-Se-Fe(Ni)系薄膜的掺杂行为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第六届全国会员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高波;柳丽芬;杨凤林;;复合纳米材料Fe-ZnIn_2S_4光催化降解三溴苯酚:Fe强化ZnIn_2S_4的光催化脱溴作用以及ZnIn_2S_4增强Fe的稳定性[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王金山;徐新军;石磊磊;李立东;;树枝状小分子荧光有机纳米粒子的制备及锂离子电池中Fe(Ⅲ)的检测[A];第十三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6 袁东;付大友;袁基刚;;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Fe(Ⅲ)的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7 赵熹;黄旭日;高雪峰;王嵩;孙家锺;;理论研究末端氢键对鼠类血红素氧化酶中的血红素配合物Fe~(3+)自旋状态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陈南春;敖寒梅;;环保 Fe_(12)SrO_(19)铁氧体磁粉制备[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3)[C];2007年

9 李素珍;袁逸;章复中;赵昕;吴纯;王敏;;Fe_(75)Si_(10)B_(15)非晶丝的晶化转变过程[A];第九届全国相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10 李焓;师唯;程鹏;;二维格子状Fe~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克兵 过国忠杜咏卫;雪豹FE:世界业内有分量[N];科技日报;2006年

2 杨凯;FE生物酶牙膏矢志产品创新[N];消费日报;2008年

3 黄海;雪豹研制成功FE功效干刷牙膏[N];消费日报;2009年

4 过国忠 黄克兵;雪豹率先发出FE牙膏质量承诺书[N];科技日报;2006年

5 尹玉萍;全国首个FE型电袋复合式除尘器落户洛电[N];中国工业报;2008年

6 李明圆;奥林巴斯新品FE系列升级上市[N];大众科技报;2007年

7 尹玉萍;全国首个32万千瓦机组FE型电袋复合式除尘器落户洛电[N];淮南日报;2008年

8 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黄炜 林宏;龙净FE型电袋复合式除尘器的开发与应用[N];中国建材报;2008年

9 成都 张仁;不用表头指示的晶体三极管h!,

本文编号:366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366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5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