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环芯腔与锥形纳米光纤耦合过程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微环芯腔与锥形纳米光纤耦合过程的实验研究
【摘要】:在实验上研究了共振于铯原子跃迁线附近的微环芯腔与锥形纳米光纤的耦合特性。通过精密控制微环芯腔与锥形纳米光纤的相对位置,实现了两者的欠耦合、临界耦合和过耦合的精确控制。当微环芯腔与锥形纳米光纤间距为0.6μm时,系统达到临界耦合,透射率为0.3%±0.3%,耦合效率为99.7%±0.3%。由微环芯腔透射光谱得到微环芯腔的自由光谱区为1067±5GHz,等效腔长为223±1μm,线宽为2.9±0.1GHz,本征品质因数为(6.2±0.6)×10~4。随着微环芯腔与锥形纳米光纤间距的减小,微环芯腔的线宽逐渐增大,共振频率发生红移,频率移动为19.2±0.1GHz。该研究找到了有效控制微环芯腔与锥形纳米光纤耦合状态的方法,为下一步实现微环芯腔与原子间强耦合奠定了实验基础。同时该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微环芯腔不同耦合状态的认识,为研究欠耦合和过耦合状态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单位】: 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研究所山西大学;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山西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574187;11204165;11634008)
【分类号】:TN253
【正文快照】: 0引言光学谐振腔作为一种重要的光学器件在激光器[1]、光谱测量[2]、精密测量[3]、量子光学[4]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在量子光学实验研究中,由于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所以人们通常利用高品质光学谐振腔的增强效应来实现光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增强,此类研究被称为腔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岩;穆郁;刘智颖;胡源;王志坚;付跃刚;;用于光纤耦合的无衍射光束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1年12期
2 徐碧惠;唐明;;提高光纤耦合效率装置的研究[J];光电子.激光;1987年Z1期
3 侯印春;;最新光纤耦合技术[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9年10期
4 宋志强;倪家升;尚盈;王昌;刘统玉;魏玉宾;;光纤耦合结构长光程怀特池气体传感器[J];光电子.激光;2012年06期
5 马养武;序排列光纤传像束光特性的测量研究[J];应用光学;1997年06期
6 谭昊;郭林辉;高松信;李建民;尹新启;武德勇;唐淳;;基于偏振折叠的光纤耦合实验研究[J];激光与红外;2014年04期
7 陆颖,王吉有,徐晓轩,朱箭,张存洲;微球与锥形光纤耦合系统的光学特性[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8 马国欣;张舒蕾;薛永祺;韦岗;刘俊锋;;光纤耦合数码系统传像特性[J];光子学报;2009年10期
9 杨子斌;;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光纤耦合模块的温度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24期
10 徐茂春;;光源与光纤耦合的付里叶分析[J];光学工程;198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焕路;康泽新;娄淑琴;;熔融拉锥光纤耦合区形状对于损耗的影响[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吴中超;何晓亮;周建国;令狐梅傲;吴畏;毛海燕;;光纤声光开关的研究及应用[A];第九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王培峰;樊仲维;赵存华;牛岗;崔建丰;薛岩;;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光纤耦合中微圆柱透镜的应用[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刘红;孙传伟;刘锦高;刘卫东;王蔚生;;大功率半导体激光阵列的光纤耦合技术[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5 严奕;刘石神;张涛;;LED与光纤耦合技术研究[A];上海市照明学会成立30周年庆典暨四直辖市照明科技论坛、长三角照明科技论坛、上海市照明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邹丽敏;李溪;丁雪梅;;光纤共焦系统中影响轴向分辨特性的因素分析[A];高精度几何量光电测量与校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袁纵横;胡放荣;;基于ZEMAX软件设计的半导体激光无源光纤耦合系统[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E 光电子器件技术专题)[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铮奎;光纤,为医疗器械打开无限空间[N];中国医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洪波;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单管合束及光纤耦合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亮;卫星通信终端中空间光偏移入射对光纤耦合效率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甘勋;提高光通信光纤耦合效率的控制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6年
3 侯林宝;多单管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光纤耦合技术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年
4 胡博宇;精密光纤耦合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韬;非相干光—光纤耦合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鲍杏英;手性光纤的非线性耦合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丁卫民;光纤耦合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8 翟艳芳;微纳光纤消逝场耦合的偏振特性分析[D];暨南大学;2012年
9 杨召;光纤耦合模块的光束质量分析与评价[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10 毕端丰;基于良好散热的光纤耦合激光照明器结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07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1307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