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微通道热沉的模拟优化
本文关键词: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微通道热沉的模拟优化 出处:《中国激光》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激光光学 微通道热沉 FLUENT软件 散热性能 纯镍粉
【摘要】:针对原curamik微通道热沉因进水通道流量不均而导致散热不均匀的现象,基于FLUENT软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从内部结构及热沉材料方面提出优化方案,并进一步获得在热沉高度和进出口宽度为固定值的条件下,微通道宽度、间距及通道脊长度3个因素分别对芯片表面温升和压降的影响规律。根据优化的参数,通过选区激光熔化技术制备获得纯镍微通道热沉并进行芯片封装测试。结果显示,微通道热沉散热均匀,热阻为0.39K/W,压降为140kPa,能够满足输出功率为80 W的半导体激光器单巴条芯片的散热要求。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北京市数字化医疗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分类号】:TN248.4
【正文快照】: 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具有转换效率高、体积小、寿命长、可靠性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激光医疗、航空航天及工业加工等领域[1-3]。在其工作过程中,高散热量如不及时排出,会导致阈值电流升高,效率降低,激光波长发生温漂等现象,从而影响到激光的光束质量[4]。解决芯片散热问题是半导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华;林建忠;;S形微通道流场的混合特性研究[J];科技通报;2009年05期
2 高杨;白竹川;刘婷婷;袁明权;;微通道尺寸对开通道电渗泵性能的影响[J];微纳电子技术;2010年11期
3 王琳琳;胡洪萍;;错流接触T型微通道内两相流动数值模拟[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4 王琳琳;胡洪萍;;湿壁面条件下T型微通道内两相流数值模拟[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0期
5 靳遵龙;张志超;陈晓堂;王永庆;刘敏珊;;微通道散热器新型通道设计及性能分析[J];低温与超导;2013年12期
6 何颖;邵宝东;程赫明;;矩形微通道散热器流道的数值模拟及尺寸优化[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4年03期
7 陈德良;冯彩玲;秦水介;;石英微通道内测量细胞表面电荷的研究[J];激光技术;2009年06期
8 周萍;陈卓;徐则林;莫景文;;玻璃质微通道流动阻力特性的数值模拟[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9 石慧霞;王企鲲;;微通道中颗粒惯性聚集特性的数值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10 张凯;林建忠;李志华;;电渗驱动微通道流中的扩散[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东山;李锦辉;刘赵淼;;关于微通道相关问题研究方法现状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逄燕;刘赵淼;;温黏关系对微通道内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范国军;逄燕;刘赵淼;;微通道中液体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因素概述[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丽昆;逄燕;刘赵淼;;几何参数对微通道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丽昆;刘赵淼;申峰;;几何参数对微通道黏性耗散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肖鹏;申峰;刘赵淼;;微通道中矩形微凹槽内流场的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肖鹏;申峰;刘赵淼;李易;;凹槽微通道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周继军;刘睿;张政;廖文裕;佘汉佃;;微通道传热中的两相间歇流[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夏国栋;柴磊;周明正;杨瑞波;;周期性变截面微通道内液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娄文忠;Herbert Reichel;;硅微通道致冷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陈杰;空调将进入微通道时代[N];科技日报;2008年
2 张亮;美海军成功为未来武器研制微型散热器[N];科技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滔;微通道换热器传热和制冷剂分配特性的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翟玉玲;复杂结构微通道热沉流动可视化及传热过程热力学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珊珊;粗糙微通道流体流动特性的分形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伍根生;基于纳米结构的气液相变传热强化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卢玉涛;微通道内气—液两相分散与传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逄燕;弹性壁面微通道内液滴/气泡的生成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7 余锡孟;微通道反应器中若干有机物液相氧化反应研究及相关数据测定[D];浙江大学;2016年
8 徐博;微通道换热器在家用分体空调应用的关键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9 赵亮;电动效应作用下微通道内液体流动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李志华;微通道流场混合与分离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天琦;新型分合式微通道混合性能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何颖;三角形截面微通道中流体的流动和换热特性的理论研究和结构优化[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雅鹏;垂直磁场作用下平行板微通道内Maxwell流体的周期电渗流[D];内蒙古大学;2015年
4 吴媛媛;制冷压缩冷凝机组中微通道换热器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马晓雯;硅基底表面特性对微通道界面滑移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张志强;微通道蒸发器表面结露工况下性能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7 毛航;二氧化碳微通道气冷器优化设计及分子动力学模拟[D];郑州大学;2015年
8 崔振东;微通道内空化流动传热的Lattice Boltzmann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9 邱德来;疏水性对微通道流动与换热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10 张蒙蒙;二氧化碳微通道平行流气冷器流量分配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094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1309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