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色双光子成像技术进展
本文选题:显微 切入点:非线性显微成像 出处:《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是一种非线性光学显微技术,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信噪比和固有的三维层析分辨能力等优点。传统的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通常使用波长可调谐的100fs超短脉冲激光器作为激光光源。目前,人们对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改进光源及探测方法是常用的手段。介绍和总结了多色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技术的近期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传统飞秒激光器及光学参量振荡器在多色成像中的应用,然后对光纤超连续谱在多色显微成像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最后简要说明了增强自相位调制效应产生连续光谱以及选择性激发实现多色成像的工作。多色双光子成像技术不仅可以同时获取含有多种荧光团的待测样品的高对比度双光子荧光图像,而且具有系统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等优点,这使得其在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且为生物医学诊断与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和平台。
[Abstract]:Two-phot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is a nonlinear optical microscopy technique with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Traditional two-phot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usually uses 100fs ultrashort pulse laser with tunable wavelength as laser light source. Two phot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ic imaging methods have been studied in detail. Improving the light source and detecting method are common methods.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multicolor two-phot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iomedicine are introduced. Firstly, the traditional femtosecond laser and optical parameter ar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of measurement oscillator in polychromatic imaging, Then the application of optical fiber supercontinuum spectrum in polychromatic microscopic imaging is analyzed. In the end, the continuous spectrum generated by enhanced self-phase modulation and selective excitation to realize multi-color imaging are briefly described. Multi-color two-photon imaging technology can not only obtain the high level of the sample to be tested with multiple fluorescence groups at the same time. Contrast two-photon fluorescence image, Moreover,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ystem structure and easy operation, which makes it have a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biomedicine and material science, and provides an effective tool and platform for biomedical diagnosis and research.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Britton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522502)
【分类号】:O43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叶传香;马会利;梁万珍;;几个荧光蛋白发色团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6年01期
2 崔权;梁小宝;黄顺;付玲;;超连续谱进行多色双光子成像[J];激光生物学报;2015年01期
3 喻碧莺;蔡吓妹;李志芳;陈海宇;李晖;;大鼠早期急性心肌缺血的双光子荧光成像及分析[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2年02期
4 汪洁;林峰;;基于光纤的双光子激光扫描荧光微内窥镜的新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0年08期
5 魏勋斌;郭进;李延;王成;张黎;李凯;樊志超;陈芸;;光学活体成像技术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9年08期
6 林居强;陈荣;蔡长美;谢树森;;蛋白酶荧光探针及新型显微成像技术的生物医学应用[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崔权;陈忠云;张智红;骆清铭;付玲;;多色双光子成像技术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7年06期
2 马亢;周庆峰;施传信;裴冬丽;闫永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进展[J];农学学报;2016年06期
3 马新福;郭清泉;马海翔;陆瑶;郭秋兰;;生物法制备各向异性贵金属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学;2015年10期
4 谈进;林峰;;基于ZEMAX的耳内窥镜设计[J];福建电脑;2015年02期
5 朱佳巍;丁桂林;;一款超小型广角医用内窥镜镜头的设计[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4年09期
6 李震;屈军乐;邵永红;高志;;多变视场的多焦点多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技术[J];光学学报;2012年10期
7 杨玉东;徐菁华;杨林梅;潘卫三;;金纳米棒的光学性质及其在生物医学成像和光热疗法中的应用[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0年07期
8 杨玉东;徐菁华;杨林梅;潘卫三;;金纳米棒的光学性质及其在癌症诊断和光热疗法中的应用[J];应用激光;2009年03期
9 王东;洪宗国;赵丹;;含量子点纳米青蒿琥酯胶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纳米科技;2012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双龙;陈丹妮;刘伟;牛憨笨;;基于全正色散光子晶体光纤的超连续谱光源[J];物理学报;2013年18期
2 李磐;时雷;毛庆和;;Supercontinuum generated in all-normal dispersion photonic crystal fibers with picosecond pump pulses[J];Chinese Physics B;2013年07期
3 蔡吓妹;喻碧莺;吴淑莲;陈海宇;李晖;谢文明;林璇;;大鼠早期急性心肌缺血中的荧光成像和光谱分析[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0年06期
4 王丽;邱建荣;;飞秒激光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0年01期
5 李钻芳;黄祖芳;陈荣;力超;林少俊;陈燕坪;;甲状腺组织的双光子荧光成像[J];中国激光;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玉芳,赵显,蒋民华,刘成卜;吡啶盐衍生物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2年S1期
2 方云团,沈廷根,谭锡林;双光子吸收效应对孤子和孤子对传输的影响[J];光学技术;2003年05期
3 孙元红,赵珂,王传奎;多维树枝状有机分子的双光子吸收特性[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4年S1期
4 郭阳雪;王湘晖;李向平;郑加金;张桂兰;陈文驹;;3-羟基黄酮的双光子吸收特性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6年06期
5 崔昊杨;李志锋;马法君;陈效双;陆卫;;硅的间接跃迁双光子吸收系数谱[J];物理学报;2010年10期
6 孙懋琮;比较发光法与双光子吸收的特性[J];中国激光;1984年10期
7 朱振和;共振双光子吸收光谱的一种新方法[J];中国激光;1986年09期
8 戴作耀 ,雷体仁;无多普勒双光子跃迁几率的计算[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0年S1期
9 任爱民,封继康,赵显,刘春玲,苏忠民;反式二苯乙烯系列衍生物双光子吸收截面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7期
10 张学如,陈历学;双光子吸收三维数字光存储[J];物理;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新艳;徐洪耀;光善仪;;一种D-π-A型强双光子吸收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赵杨;任爱民;;芘衍生物的单、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昱;胡青;钟成;秦金贵;;一种兼含卟啉和环糊精的用于双光子动力学治疗的光敏体系的设计、合成与性能[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张良;田晓宇;何风;王英惠;杨延强;郑植仁;苏文辉;;有机齐聚物双光子吸收效应的实验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李波;米君;周炯;钱士雄;;新型双光子吸收材料的超快动力学研究[A];第六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余璇;刘智波;田建国;;二硫化碳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丁红娟;王传奎;;不同分支分子的单双光子吸收性质[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刘晓婷;任爱民;;新型吡咯有机染料的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史萌;李华;苏富芳;韩培高;;基于超灵敏跃迁实现铕配合物高效双光子吸收诱导荧光[A];鲁豫赣黑苏五省光学(激光)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雷虹;黄振立;汪河洲;;电荷转移化合物分子的双光子吸收特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传香;几类荧光蛋白的双光子吸收及分子光学信号的表面增强行为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李文超;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赵杨;几类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东;几种吡啶盐类有机双光子吸收染料光谱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5 韩德明;几种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黄双;环噻吩类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姜义华;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均三嗪及联二噻唑双光子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冯燕;芴类双光子吸收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周新;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张祥标;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海红;双光子荧光传感器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刘守坤;Ⅱ-Ⅵ族半导体纳米团簇双光子吸收特性的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陈素梅;超快激光作用下双光子吸收方程及解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刘金浩;水溶性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制备及3D水凝胶微加工[D];天津大学;2014年
5 葛新萍;双光子吸收苯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光学性质及生物应用[D];安徽大学;2016年
6 李明利;砷化镓双光子响应探测器特性研究及其电极优化[D];吉林大学;2016年
7 朱舒卷;有机染料/贵金属纳米复合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制备与性质[D];安徽大学;2016年
8 阮东;以螺二芴为母体的光控荧光传感器以及双光子光致变色材料[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9 龚兆翠;基于寡聚苯撑乙炔荧光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双光子成像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10 武香莲;新型双光子吸收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83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1583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