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近场显微成像法识别高功率激光镜片薄膜内部缺陷

发布时间:2018-03-08 10:34

  本文选题:薄膜 切入点:近场光学 出处:《中国激光》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近场显微成像法测量了高功率激光镜片薄膜表面裂纹和内部节瘤缺陷,并分析了它们的形成机制。100nm孔径的圆锥形针尖辐射的倏逝波与薄膜中预埋的缺陷相互作用,将倏逝波转化为辐射波后,由物镜收集并在远场逐点成像,同步地获得薄膜表面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图像和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NOM)图像,以便直观地识别缺陷产生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在倏逝波的有效作用区域内,薄膜表面裂纹与内部节瘤可以同时精确地被识别。通过对比SNOM与AFM结果,发现基底表面裂纹在镀膜过程中积累了残余应力,这导致薄膜的表面呈层状断裂,其单条最小裂纹横向剖面尺寸为165nm,超过了传统远场检测的实验检测精度;此外,SNOM图中的亮斑表明,薄膜的内部有高于基底折射率的节瘤存在。
[Abstract]:The surface cracks and internal nodule defects of high power laser lens films were measured by near-field microscopic imag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vanescent waves of the cone tip radiation with a .100nm aperture and the embedded defects in the films was analyzed. After the evanescent wave is transformed into a radiation wave, the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image of the film surface and the 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microscope (SNOM) image are simultaneously obtained by the objective lens and the far-field imaging point by poi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effective range of evanescent wave, the surface crack and internal ganglion can be accurately identified simultaneously.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SNOM and AFM,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idual stress accumulates in the process of coating on the substrate surface, which leads to the layered fracture on the surface of the thin film. The transverse section size of the single minimum crack is 165 nm, which is higher than the precision of the conventional far field measurement. In addition, the bright spots in SNOM show that there are nodule in the film which is higher than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substrate.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贵州省光电子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04046)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2014DFA00670) 贵州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黔科合外G字[2011]7001号) 贵阳市科技局项目(筑科合同[2012103]71号)
【分类号】:O4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玻璃涂彩色薄膜技术[J];河南科技;1987年09期

2 曾乐勇;;薄膜的纳米世界[J];光机电信息;2008年12期

3 闻立时;等离子体科学技术应用专题系列介绍 第八讲 气体放电等离子体在薄膜技术上的应用[J];物理;1987年03期

4 李蓉萍,丁铁柱;薄膜氧敏材料的特性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5期

5 ;醋酸纤维素电泳薄膜[J];科技简报;1975年12期

6 李贻杰;跨世纪的高新技术:薄膜[J];百科知识;1994年09期

7 郑文琛,肖定全;朗缪尔-布洛奇特薄膜及其应用[J];物理;1985年07期

8 刘敏;王继刚;;生物医用氮化碳薄膜的力学性能比较研究[J];化工时刊;2008年06期

9 郑文琛;朗缪尔——布洛奇特薄膜在生物学和医学上的应用[J];生物学杂志;1987年03期

10 钱大憨;贾嘉;陈柳炼;刘福浩;刘飞;张立瑶;叶柏松;李向阳;;光电器件薄膜附着力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红外;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兰众;李燕;刘云杰;邓宏;;铁电超晶格薄膜[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2 范翊;李亚君;蒋大鹏;张立功;王子君;吕安德;;聚酞菁硅氧烷Langmuir-Blodgett薄膜的制备与特性研究[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熊玉卿;王多书;罗崇泰;马勉军;;多波长激光告警及防护薄膜技术[A];中国真空学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杨树本;徐玉江;;连续沉积硫化锌薄膜技术及设备的研制[A];2005'全国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林艺敏;江绍基;;薄膜技术在太阳能利用技术中的应用[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6 ;TFC’07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A];TFC'07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杨传仁;张继华;娄非志;余为国;莫尚军;张琴;陈宏伟;;薄膜无源集成技术及其应用[A];TFC’09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TFC’07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A];TFC'07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刘兴悦;干蜀毅;陈长琦;朱武;;薄膜均匀性的研究分析[A];中国真空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施卫;侯磊;;超声热解法制备SnO_2:F薄膜加热管及其性能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清岳;新一代单层透明薄膜技术[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2 深讯;亚太薄膜行业盛会将于深圳强势亮相[N];中国包装报;2008年

3 刘芝;薄膜科技及其应用[N];大众科技报;2000年

4 MEB 记者 石珊珊;光伏产业未来强劲 薄膜技术优势尽显[N];机电商报;2011年

5 记者 张丽娜;薄膜太阳能低成本竞争优势不再[N];消费日报;2010年

6 ;镀金属薄膜紧逼铝箔地位[N];中国包装报;2005年

7 陈晓平;薄膜技术的“推手”[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本报记者 严凯;后“双反”时代:薄膜技术是趋势[N];经济观察报;2012年

9 佳文;绿色经济加速阻隔包装业发展与变革[N];中国食品报;2009年

10 编译 康佳媛;“结构型”日渐式微[N];中国纺织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艳华;钛酸锶钡薄膜在金属铜箔上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黄桂芳;无机表面薄膜力学及耐蚀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王玫;β-SiC薄膜的低温沉积及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4 庞晓露;氧化铬薄膜的生长机理及力学性能表征[D];北京科技大学;2008年

5 王永仓;双高掺杂锰氧化物薄膜的特性研究及薄膜生长的数值模拟[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6 钟志成;钽铌酸钾薄膜制备工艺优化及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赵磊;脉冲激光沉积纳米氧化钛薄膜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曲文超;非晶Al-Mg-B超硬薄膜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高道江;钼酸盐、钨酸盐和钛酸盐薄膜的软溶液工艺(SSP)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曹江伟;超高密度磁记录介质用Fe-Pt薄膜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舒宁;Zn_3N_2薄膜的制备及光学特性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苏海霞;缺氧型氧化钛薄膜及其压敏电阻的电学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范洪远;物理气相沉积(PVD)制备石墨类薄膜[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4 宋平元;离子液体辅助沉积Cu_2ZnSnS_4薄膜[D];苏州大学;2015年

5 顾磊;MoS_2-C复合润滑薄膜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乜龙威;磁控溅射TiN薄膜疏油疏水性能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谢晓康;BST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赵家慧;柴油机活塞表面瞬态温度测试用薄膜传感器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9 陈皓帆;Cu/CuNi薄膜热电偶薄膜工艺优化与灵敏度研究[D];上海理工大学;2013年

10 邹世凤;Bi_2Te_3基薄膜热电性质与红外性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83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1583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c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