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rtualLab Fusion对SNOM光纤探针外部光场分布的仿真
本文选题:成像系统 切入点: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 出处:《激光技术》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研究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NOM)光纤探针的光学特性,采用基于场追迹方法的光学软件Virtual Lab Fusion进行了仿真实验,取得了SNOM光学探针尖端外部光场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沿z轴方向,不同截面上的光场分布都会呈现小孔衍射的图案,其中心斑点中心强度随着z值的变大而呈近似指数函数衰减,到z=100nm位置处几乎衰减为0;中心斑点轮廓线的半峰全宽随着z值的变大而呈现先不变后增大的趋势,其拐点处于z=20nm位置处,此时对应的中心强度值为7.2V/m~2,这个强度值按指数函数计算正好处于z=0nm位置处强度的e~(-2)。结果清晰显示了SNOM光学探针的光学特性,证实SNOM探针工作时需要与样品表面保持在10nm左右的必要性。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microscope (SNOM) optical probe, the optical software Virtual Lab Fusion based on the field tracing method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optical prob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xternal light field at the tip of the SNOM optical probe is obtained. Along the z axis, the distribution of light field on different cross sections will present a pattern of diffraction of small holes, and the central strength of the spo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z value in an approximate exponential function. The full width of the half peak of the central spot contour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z value, and the inflexion point is at 20 nm. The corresponding central strength value is 7.2 V / m ~ (-2), which is calculated by exponential function. The results show clearly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SNOM optical probe. It is proved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SNOM probe to keep the surface of the sample at about 10 nm when it is working.
【作者单位】: 中国计量大学计量测试工程学院;比萨大学物理系;讯技光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404312) 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08330449;201508330071) 浙江省“仪器科学与技术”重中之重学科开放基金资助项目(JL150508) 广西高校光电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KFJJ2014-03) 广西自动检测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YQ15204)
【分类号】:TH742;TN2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荣波,吴廷烈,王贵朝,田建华,何莉华;冲击作用下快响应光纤探针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3年04期
2 霍鑫;潘石;;近场纳米光纤探针腐蚀制备技术概述[J];电子显微学报;2006年05期
3 张仁群;潘石;李鹏飞;;双功能弯曲光纤探针的制作[J];电子显微学报;2006年06期
4 王荣波;李泽仁;田建华;吴廷烈;何莉华;;无源光纤探针在爆轰实验中的应用[J];光电工程;2008年11期
5 杨修文;祝生祥;江锐;石义杰;;纳米楔形光纤探针的制备[J];微纳电子技术;2009年09期
6 杨修文;;熔拉与腐蚀光纤探针传输特性的研究[J];激光与红外;2010年07期
7 张国平,明海,陈晓刚,杨宝,谢建平;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有源光纤探针的研制[J];半导体光电;1997年04期
8 孙家林,田广彦,李勤,赵钧,郭继华,谢爱芳,张泽渤;动态化学腐蚀法制备大锥角近场光纤探针[J];物理学报;2001年12期
9 薛春荣,祝生祥,肖志刚;悬臂式光纤探针的传光特性研究[J];量子光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王荣波,何莉华,田建华,吴廷烈,叶雁,李泽仁;两种光纤探针在冲击波作用下的时间响应特性[J];高压物理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荣波;吴廷烈;田建华;何莉华;王贵朝;;冲击作用下快响应光纤探针研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2 王为;王翔;陈宏;;一种新型有源光纤探针技术及其应用[A];第五届全国强动载效应及防护学术会议暨复杂介质/结构的动态力学行为创新研究群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魏恩浩;徐平;蔡微;商广义;;光纤探针的研磨法制备技术研究[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黄立;李卓民;彭裕聪;邓文礼;;覆镍纳米光纤探针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王周锋;黄立;邓文礼;;管式腐蚀制备短锥尖大锥角光纤探针[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田兴华;吴兰;丁志华;;虹吸动态腐蚀大锥角光纤探针研究[A];浙江省光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新型光电技术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谢庭亮;高杨;矫彩山;马福秋;刘富贵;刘伟;;三传感器光纤探针研究脉冲筛板萃取柱水力学性能[A];第十三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8 周庆;朱星;王长清;戴宏;郑明玖;刘筠;陈尔纲;;接收式SNOM中的光纤探针的传输特性分析[A];第十一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9 高峰利;李喜德;;SNOM系统中光纤探针的动力学性能研究[A];力学与工程应用[C];2012年
10 顾书龙;张宏彬;童朝宝;;实现高密度近场光存储的途径[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4(10)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0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怡红;基于界面性质控制制备光纤探针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2 王昭;SNOM中折射率定标与提高扫速和对比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兴华;亚微米光纤探针制备及其对光信号的探测[D];浙江大学;2006年
2 杨修文;光纤探针的研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昌安;基于分子组装技术制备光纤探针/电极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4 宋林峰;近场光学显微镜光纤探针的研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5 任宏亮;纳米光纤探针的研制及应用[D];郑州大学;2004年
6 吴奎;制备微球光纤探针装置的电路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7 蒋庭君;纳米光纤探针化学腐蚀与化学镀膜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梁敏;基于光纤探针的近场光磁混合存储静态写入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李春花;测量冲击波到达时间的阵列式光纤探针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王爱双;油气水三相流光纤探针持气率计的设计与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85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1585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