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强迫Lorenz系统的可预报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7 09:50

  本文选题: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 切入点:可预报性 出处:《物理学报》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根据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方法,分别以常数强迫Lorenz系统和准周期强迫Lorenz系统为例,研究了在外强迫存在的条件下混沌系统可预报性的改变.结果表明:外强迫会影响混沌系统的可预报性,两种不同类型的强迫Lorenz系统的可预报期限都随着外强迫的增强而增加,但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外强迫对系统可预报性的影响不同,其中正值强迫比负值强迫作用下的可预报期限更长,并且这种差异随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形式的外强迫对可预报性的影响也不同,常数强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误差增长的线性阶段,准周期强迫的影响除了线性阶段还必须考虑到非线性阶段;当强度相等的常数强迫和准周期强迫驱动Lorenz系统时,常数强迫作用下的系统可预报性更高.本文基于混沌理论模型的研究,对于实际大气的可预报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nonlinear local Lyapunov exponent method, the constant forced Lorenz system and the quasi-periodic forced Lorenz system are taken as examples, respectively. The change of the predictability of chaotic system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xternal forcing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external forcing affects the predictability of chaotic systems, and the predictable periods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forced Lorenz systems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external forcing. However, the external forcing with the opposite direction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system, in which the positive forcing is longer than the negative forcing, and the differenc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tensit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orms of external forcing on predictability is also different. The influence of constant forcing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linear stage of error growth, and the influence of quasi-periodic forcing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nonlinear stage in addition to the linear stage. When constant forcing and quasi-periodic forcing drive Lorenz systems with equal intensity, the system under constant forcing is more predictable.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of chaotic theory model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actual atmospher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批准号:41522502) “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批准号:GASI-IPOVAI-0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批准号:2016YFA0601801)资助的课题~~
【分类号】:O41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Tim Palmer;吕越华;;对天气的不可预报性的看法[J];气象科技;1990年05期

2 章基嘉;;关于浑沌现象的可预报性问题[J];气象科技;1992年04期

3 赵彦,郭裕福,袁重光,李旭;短期气候数值预测可预报性问题[J];应用气象学报;2000年S1期

4 薛德强,奚秀芬,王栋成;月尺度降水可预报性的实验研究[J];山东气象;2000年03期

5 卞建春,杨培才;关于大气过程可预报性问题的一些讨论[J];高原气象;2003年04期

6 范晓青,李维京,张培群;模式大气月尺度可预报性的对比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3年01期

7 李建平;丁瑞强;;混沌系统单变量可预报性研究[J];大气科学;2009年03期

8 丁瑞强;李建平;;非线性误差增长理论在大气可预报性中的应用[J];气象学报;2009年02期

9 丁瑞强;李建平;;天气可预报性的时空分布[J];气象学报;2009年03期

10 李忠贤;陈海山;倪东鸿;曾刚;;土壤湿度对东亚夏季气候潜在可预报性影响的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鸿兴;蔡秀华;吴永萍;;大气的不可预报性[A];S2 短期气候预测[C];2012年

2 林振山;;动力系统可预报性问题的讨论[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穆穆;王家城;;非线性全局及局部最优扰动和第一类可预报性[A];自然、工业与流动——第六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杨修群;;季节平均气候的潜在可预报性[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牛瑾琪;曹鸿兴;牛保山;;基于界壳理论对天气可预报性的探索[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4年

6 严小冬;金建德;雷云;严华生;;前期500hPa高度场与贵州降水可预报性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丁瑞强;李建平;;非线性误差增长理论及可预报性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穆穆;;可预报性研究中的一类动力学问题(英文)[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9 谭季青;何歆;于京燕;;区域降水的实际可预报性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延江;邵长亮;郭鸿鸣;燕成玉;吴杰;;渤海西岸区初春“3次”雷雨落区预报分析及可预报性探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丁继武邋刘晓林 实习记者 崔洁;观测系统研究与可预报性试验计划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气象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丁继武;气候系统的混沌性质和可预报性[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通讯员 陈荣发 记者 肖国强 ;提前两年就能预报厄尔尼诺[N];浙江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唐晓文;基于THORPEX计划的天气可预报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邢雯;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预测:统计模型的建立与可预报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黄昌兴;气候模式的误差及其可预报性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4 丁瑞强;非线性误差增长理论与可预报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5 徐辉;Zebiak-Cane ENSO预报模式的可预报性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

6 杨德剑;亚洲夏季风季节可预报性的表征和评估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唐晓晖;热带海洋海温变率预报及可预报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佳佳;基于统计方法的SST年际和年代际可预报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李启芬;土壤湿度年际异常对气候潜在可预报性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3 孙树鹏;10-30天延伸期稳定分量的提取及其可预报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赵晓川;中国月、季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的潜在可预报性估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5 谭晓伟;观测系统影响试验与可预报性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6 刘景鹏;中国区域气温和降水月尺度可预报性的时空分布特征[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年

7 张磊;非线性优化方法在大气运动可预报性研究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翟丹华;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可预报性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9 王小萍;对T213L31模式实际可预报性的诊断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陈中峗;基于副高活动的T213模式在东亚地区的实际可预报性诊断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24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1624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6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