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多光谱分孔径同时探测系统偏振定标方法

发布时间:2018-08-29 20:22
【摘要】:介绍了多光谱分孔径同时探测系统的偏振定标方法。根据探测系统的特点,分析引起探测系统偏振效应的主要因素,包括偏振片消光比、装配误差导致的检偏器透过轴角度偏差和绝对光谱响应度;推导带有偏振片消光比、角度偏差和绝对光谱响应度的系统探测矩阵;设计具体实验,并求解系统探测矩阵中的未知定标数据;利用偏振度可调的光源对偏振定标方法及定标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使用490,670,870,1610nm波段,在输入偏振光的偏振度为20%时,测得偏振度的偏差分别为0.74%,0.01%,0.80%,0.59%,满足探测系统对实际偏振测量精度指标的要求。所提出的偏振定标方法有效可行,为该探测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基础。
[Abstract]:A polarization calibration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multispectral aperture detection system is introduc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tection system, the main factors causing the polarization effect of the detection system are analyzed, including the extinction ratio of the polarizer, the angle deviation and absolute spectral responsivity of the polarizer due to the assembly error, and the extinction ratio with the polarizer. The system detection matrix of angle deviation and absolute spectral responsivity is designed and the unknown calibration data in the system detection matrix is solved. The polarization calibration method and calibration data are verified by the light source with adjustable polarization degre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polarization degree of the input polarized light is 20, the deviation of the polarization degree is 0.74 / 0.01 and 0.80 / 0.59, respectively, which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tection system for the accuracy of the actual polarization measurement. The proposed polarization calibration method is effective and feasible, which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detec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通用光学定标与表征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重点项目(KGFZD-125-13-006)
【分类号】:O43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伟锋;洪津;乔延利;;星载多角度偏振成像仪光学系统设计[J];光学学报;2015年08期

2 康晴;李健军;陈立刚;吴浩宇;袁银麟;孟凡刚;翟文超;戚涛;郑小兵;;大动态范围可调线性偏振度参考光源检测与不确定度分析[J];光学学报;2015年04期

3 李翠丽;孙晓兵;王涵;韦玮;舒存铭;;基于偏振分束组件的同时偏振探测精度分析[J];光学学报;2014年04期

4 裘桢炜;洪津;;偏振遥感器镜头相位延迟特性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4年03期

5 王涵;孙晓兵;孙斌;洪津;;基于航空多角度偏振辐射计遥感数据评估陆地表面偏振反射模型[J];光学学报;2014年01期

6 汤飞龙;李中梁;步扬;王向朝;范李立;王tD;曹绍谦;;旋转波片法偏振检测装置器件参数校准[J];光学学报;2013年09期

7 裘桢炜;洪津;李双;孙亮;;多通道超广角偏振相机辐射精度和偏振精度的同时实现方法[J];光学学报;2013年08期

8 崔文煜;张运杰;易维宁;洪津;乔延利;;多角度偏振辐射计系统设计与实现[J];光学学报;2012年08期

9 宋茂新;孙斌;孙晓兵;洪津;;航空多角度偏振辐射计的偏振定标[J];光学精密工程;2012年06期

10 程天海;顾行发;余涛;陈良富;田国良;;地表双向反射对天基矢量辐射探测的影响分析[J];物理学报;2009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方斌;刘涛;洪津;朱达荣;许露;;分振幅光偏振探测系统多点定标方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7年05期

2 朱志飞;杨江涛;李涛;王晨光;刘文耀;潘梓文;申冲;唐军;;面向偏振光天文定位应用的偏振信息匹配滤波算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14期

3 钱鸿鹄;叶擎昊;孟炳寰;洪津;袁银麟;裘桢炜;李双;;星载多角度偏振成像仪偏振辐射测量的理论误差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7年05期

4 杨斌;颜昌翔;张军强;鞠学平;;多通道型偏振成像仪的偏振定标[J];光学精密工程;2017年05期

5 闫皓;梁建琦;唐军;;大气偏振度与PM_(2.5)粒子浓度特性[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13期

6 钱鸿鹄;孟炳寰;袁银麟;洪津;张苗苗;李双;裘桢炜;;星载多角度偏振成像仪非偏通道全视场偏振效应测量及误差分析[J];物理学报;2017年10期

7 张海洋;李颐;颜昌翔;张军强;;分时偏振光谱测量系统的起偏效应校正[J];光学精密工程;2017年02期

8 刘刚;赵毓婷;全伟;;基于差分检测的球形碱金属气室导致线偏光转角的测量[J];光学学报;2017年04期

9 朱志飞;杨江涛;王晨光;刘文耀;潘梓文;申冲;唐军;;基于瑞利大气偏振模式的太阳自主定位方法及其实现[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7年02期

10 康晴;袁银麟;李健军;杨伟锋;范慧敏;钱鸿鹄;吴浩宇;郑小兵;;大气同步校正仪的滤光片筛选方法与精度验证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201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银麟;郑小兵;吴浩宇;孟凡刚;康晴;陈立刚;李健军;邹鹏;;基于傅里叶变换的强度调制型光谱偏振分析仪[J];光学学报;2014年12期

2 黄红莲;易维宁;乔延利;;基于航空偏振相机的海上气溶胶光学特性反演与验证[J];光学学报;2014年06期

3 刘琦;褚金奎;王兢;关乐;;水云条件下大气偏振特性研究及其模拟分析[J];光学学报;2014年03期

4 薛庆生;;宽视场大相对孔径高光谱成像仪光学系统设计[J];光学学报;2014年02期

5 孟祥谦;胡顺星;王珍珠;胡欢陵;王英俭;;CCD激光雷达探测边界层气溶胶消光系数垂直分布[J];光学学报;2013年08期

6 巩盾;田铁印;王红;;含有非球面的宽波段大相对孔径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J];光学学报;2013年08期

7 袁银麟;徐骏;翟文超;戚涛;邹鹏;吴浩宇;郑小兵;;大孔径可调光谱积分球参考光源研制和检测[J];光学学报;2013年07期

8 姚罡;汤天瑾;黄颖;;大视场大相对孔径近红外观测相机光学系统设计[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3年S1期

9 贺虎成;季轶群;周建康;赵知诚;沈为民;;偏心分孔径偏振成像光学系统的设计[J];光学学报;2013年06期

10 汤飞龙;李中梁;步扬;王向朝;范李立;曹绍谦;;一种提高偏振光斯托克斯参量测量精度的方法[J];中国激光;201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使用激光的水中物体探测系统[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74年11期

2 吴绍金;曹学柱;;国外无线电-声探测系统概况[J];气象科技;1983年05期

3 ;行人探测系统保安全[J];少儿科技;2011年04期

4 周诗未,李家泽,阎吉祥,刘钢,刘莉;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探测系统用于癌症诊断[J];光学技术;1998年06期

5 刘天秋,胡精华,何绍群;核探测系统分辨时间的一种测量方法[J];核动力工程;1991年03期

6 刘常禄,陈杰夫,郭干城;“微环”硬X辐射的实验研究[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84年03期

7 李志武,,周燕云,刘永东,贺宁波;多电极直流探测系统及其应用效果[J];物探与化探;1996年06期

8 雷卫延;敖振浪;杨志健;蔡耿华;;舒适度测量仪探测系统开发[J];气象科技;2013年05期

9 王君学;神秘的军事隐形术[J];百科知识;1997年03期

10 董传江;刘晓波;陈利高;谢奇林;尹延朋;徐家云;;大空腔探测系统主动中子多重性反应系数模拟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朝晖;张群明;周亚鹏;张鑫;蒋庄德;;应用于生物微量试样移液的液面控制探测系统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B卷[C];2011年

2 欧阳晓平;;用于脉冲裂变中子、γ混合辐射场测量的探测系统[A];第十三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林源根;段占元;郭春营;;碲化镉探测系统应用中几个问题的实验分析[A];全国第六届核仪器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张子平;;RHIC/STAR的TOF系统的研制[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华行祥;朱兰娟;;新一代高空探测系统的准备技巧和突发事件的处理[A];平安浙江气象保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李黄;;新一代高空探测系统诞生的前前后后[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史志研究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徐钊远;王绪文;;L波段1型新一代高空探测系统的应用与维护[A];2006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暨湖北省第一届防雷论坛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6年

8 陈力雄;胡孟春;甫跃成;李忠宝;刘建;王振通;张建华;唐正元;杨洪琼;唐登攀;陈钰钰;冯t熁

本文编号:22123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2123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d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