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基于Gogny相互作用的壳模型计算

发布时间:2019-09-19 04:17
【摘要】:在壳模型的框架下引入了密度依赖的Gogny相互作用以研究有限核的核结构性质.文中详细地讨论了密度依赖核力的性质和在壳模型中的运用.通过迭代求解的方法可以得到任意模型空间下的两体矩阵元和单粒子能.经过p壳和sd壳的计算我们发现Gogny相互作用可以在跨度较大的核区内有效计算能谱和结合能等核结构信息.并且在各套Gogny参数中D1S的表现最好,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能给出很好的计算结果.
【图文】:

相互作用矩阵,元对,轨道


2017年6月第62卷第17期1850图1D1S,PWT和HM相互作用矩阵元对比,其中abcd表示轨道编号,1=p1/2,3=p3/2Figure1ComparisonofD1S,PWTandHMinteractionTBMEs.Intheabcdlabels,1meansp1/2and3meansp3/2依赖而RGSD与A无关.图中,D1S和USDB的矩阵元都取的是A=18时的值.通过图2和分析计算可以知道D1S相互作用得出的矩阵元与USDB和RGSD的矩阵元相似.其中与USDB和RGSD的矩阵元的均方根(rootmeansquare,rms)分别为0.86和0.84MeV.3Gogny相互作用在不同核区的应用如前文所述,在当前的模型下可以得到Gogny相互作用在不同核区的TBMEs和SPEs,并且能根据它们进行组态混合壳模型计算.原则上来讲Gogny相互作用在拟合时考虑了从轻核一直到重核的结合能数据,在平均场的计算中可以适用于大跨度核区的计算.为了测试Gogny相互作用在壳模型中是否能保持这一优点,初步计算了p区和sd区的原子核,以观察在A跨度多个核区时Gogny相互作用的表现.对于p区我们选择了7Li,10Be,11B三个接近N=Z的核作为例子展示D1S相互作用的描述水平.图3显示的是D1S相互作用的计算结果,同时放入了PWT相互作用和实验的能谱以作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D1S相互作用可以很好地描述这几个核的低激发能谱,与实验和PWT的结果都符合得很好.而在sd区,我们计算了O链的一系列能谱以确定D1S相互作用是否在sd区继续适用.从图4中可以看出除了19O的9/2+和1/2+两条能级反转了以外,其他的包括基态自旋宇称,能级顺序都与实验符合得很好.而19O能级反转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单粒子能的原因.计算19O时,D1S的单粒子能是7.23,5.09和0.26,分别对应着d5/2,s1/2和d3/2三条轨道,而实验的单粒子能则是4.14,3.27和0.94[20].而对于偶A核而言,能谱结构受单粒子态?

相互作用矩阵,元对


チW幽苡胧笛榈奈蟛钏猊釹吹哪芷孜蟛?会随着价核子数增加而降低,实际上在组态数目足够多的情况下,多组态混合总能补偿单粒子能不同带来的影响.例如计算21O的时候单粒子能的误差仍然存在,但是这一误差对能谱的影响已经被组态混合所降低,能谱也已经和实验符合得相当好.如前面提到,当前的模型可以更自洽的计算原子核的结合能而不需要引入额外的核心能量(coreenergy)作为参数.图5中显示的是利用D1S相互作用计算的氧同位素链的结合能,同时给出了实验的结合能曲线作为对比.可以看出在N=16之前结合能曲线与实验符合得图2D1S,USDB和RGSD相互作用矩阵元对比Figure2ComparisonofD1S,USDBandRGSDTBME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35001,11320101004,11575007)资助
【分类号】:O5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早春 ,陈永寿;手征带的壳模型描述[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4年00期

2 卢兆启,陈永寿,张竞上,郑玉明,卓益忠;应用双阱集团壳模型对一些轻核的计算[J];中国科学;1979年08期

3 郑玉明;卢兆启;陈永寿;;双阱集团壳模型折叠位[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0年01期

4 J.P.Elliott ,赵玉民;壳模型的综述[J];核物理动态;1991年04期

5 赵玉民,陈金全,陈冰青;原子核的配对壳模型及数值计算(I)[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7年04期

6 董保国;马海亮;闫玉良;张锡珍;;~8Li天体物理中子俘获的壳模型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2年00期

7 王正大,,张晓东,王晓春,王晓斌;自相似结构壳模型逑[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8年04期

8 杨善德;2s_(1/2)—1d_(3/2)壳层原子核能谱的壳模型分析[J];物理学报;1965年08期

9 赵玉民,陈金全;原子核的配对壳模型数值计算(Ⅱ)[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7年05期

10 姚士淮;李先胤;;混合组态壳模型计算氧同位素能谱[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德基;夏克定;;生成坐标方法与壳模型的等价性[A];第五次核物理会议资料汇编(中册)[C];1982年

2 陈金全;潘兴旺;赵玉民;陈冰青;A Klein;;原子核的配对壳模型及数值计算[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3 朱梦;周辉;程引会;李宝忠;吴伟;李进玺;马良;赵墨;;深空核爆壳模型下的电子运动规律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亓冲;许甫荣;;原子核结构的壳模型描述[A];第十三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孟杰;张双全;郭建友;;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框架下对关联的类壳模型方法(SLAP)处理[A];第十次全国核结构研讨会暨第六次全国核结构专题讨论会会议文集(一)[C];2004年

6 孟杰;张双全;郭建友;;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框架下对关联的类壳模型方法(SLAP)处理[A];第十次全国核结构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陈永静;陈永寿;朱胜江;高早春;;反射不对称壳模型对~(221,223)Ra的描述[A];第十次全国核结构研讨会暨第六次全国核结构专题讨论会会议文集(一)[C];2004年

8 陈永静;陈永寿;朱胜江;高早春;;反射不对称壳模型对~(221,223)Ra的描述[A];第十次全国核结构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周先荣;龙桂鲁;李岩松;;~(176)Yb的β衰变[A];第十次全国核结构研讨会暨第六次全国核结构专题讨论会会议文集(一)[C];2004年

10 周先荣;龙桂鲁;李岩松;;~(176)Yb的β衰变(英文)[A];第十次全国核结构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韩奎;~(132)Sn附近空穴核的大型壳模型计算与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包莉娜;逐步对角化方法及配对壳模型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

3 高早春;反射不对称壳模型[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0年

4 图雅;基于投影壳模型的位能面理论及其应用[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7年

5 陈永静;反射不对称壳模型的推广和应用[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4年

6 雷杨;原子核配对近似和随机相互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孟祥飞;格点QCD中有限温SU(3)胶球谱与QCD相变研究,及SD对壳模型对核低激发谱性质和形状相变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徐正宇;配对近似壳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周爽;A-130区Xe核三轴形变的投影壳模型描述[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明亮;核结构模型和Bohr-Mottelson转动谱理论[D];安徽大学;2003年

4 徐秋;三轴形变势对单粒子波函数的影响和推转壳模型的变分前角动量投影计算[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郑杨;围壳结构声辐射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汪明记;核结构模型和转动谱理论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7 付云;协变密度泛函理论对缺中子Kr同位素链低激发态的研究及相对论投影壳模型发展[D];西南大学;2013年

8 杨迎春;推转壳模型的角动量投影计算[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阳光;丰中子核Ru和缺中子核Ba的偶偶核同位素投影壳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37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537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b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