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基于神经编码的生物回声定位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5 11:47
【摘要】:蝙蝠等动物的神经系统能完成回声定位,从而确定障碍物方位。为了研究神经系统的实现过程,以单个神经元的信息编码为基础,从Izhikevich神经元模型出发,将经过神经元模型作用后得到的神经脉冲序列,经过圆映射理论和符号动力学分析,转换成符号序列。通过分析输入两耳的有相位差的脉冲与输出的符号序列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生物回声定位的机理。
【图文】:

变化图,输入脉冲,输出脉冲,变化图


时间参考)Fig.1Circlemap(outputspikesequenceisδi,,inputspikesequenceisriandasareference)这里以方波作为输入信号,作用于Izhikevich神经元模型,得到如图2所示一串不规则的输出脉冲序列。将输出的脉冲序列根据上面介绍的圆映射方法处理,得到θn和θn+1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经过Izhikevich模型作用后输出脉冲的圆映射是一个非常好的“良序”映射,这也符合H-H模型的圆映射的规律。虽然这两个模型的圆映射曲线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关心的是函数曲线的单调性而不是具体的形状。图2输出脉冲序列随输入脉冲变化图Fig.2Therelationshipbetweeninputspikesequenceandoutputspikesequence图3输入脉冲周期为5.0ms时,神经元输出的圆映射图。图中取相对坐标σ=θiτ,其中τ为输入信号周期(图中的小圆点是在计算时的初值点)Fig.3Circlemapdiagramoftheneuronfiringwithinputspikefrequencyτ=5.0ms.Relativecoordinatesareusedandσ=θiτ(Thedotindicatestheinitialvalue)1.3符号动力学分析经过Izhikevich模型后输出的脉冲序列的圆映射是一良序映射,可以取出相应的符号序列。因为符号序列的排序更简单。根据文献[2]中描述取符号的方法具体如下:有一串不规则的输出脉冲序列η=δ0δ1δ2δi(6)按以下规则取符号:傅晓婕等.基于神经编码的生物回声定位研究119

串脉冲,相位差,神经系统,输入信号


鈏械拇鄌ニ俣却蟾盼?40m/s,如果声音频率为1000Hz,那么波长周期为0.34m,而一般动物双耳间距离在2~30cm之间,就是说声波到达两耳间距在一个波长之内,也就是在一个周期之内。这样就把回声定位中到达两耳之间的时间差转换成了相位差。如障碍物在两耳的正中间,那么反射波到达两耳的相位差就为零。现在我们用计算机来模拟生物声纳系统的回声定位功能,如图4所示。当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波到达左右两耳时,两耳分别接收到一串由声音产生的脉冲序列L和R,L和R刺激神经元Neuron,,使神经元产生一个响应输出脉冲C。图2输入信号是具有相位差的两串脉冲序列的神经系统Fig.2Neuralsystemcomputingthephasedifferenceoftwospikesequence由于两耳听到的声音来自同一声源,所以L和R的输入脉冲序列是相同的,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相位差。如果相位差为零,则表示声源来自正前方。当L和R的相位差发生变化时,输出脉冲C也会产生变化,这样就可以根据输出脉冲C的信息来判断输入两脉冲的相位差。这里采用Izhikevich模型来模拟生物神经元,输入脉冲分别考虑单频和变频两种情况。2.1输入脉冲为单频率假设输入脉冲L和R是等周期的脉冲序列,当输入脉冲频率不变,相位差变化时,将输出的脉冲序列转成符号序列,观察与相位差之间的变化关系。相位差σ=2π(Δt/τ),其中Δt为两串输入脉冲L和R实际的时间差,τ是输入脉冲周期。(1)两串等周期的输入脉冲L、R的周期T为1.6ms,即频率为625Hz。相位差σ取不同值时,将输出脉冲取符号序列得到表1。(2)两串等周期的输入脉冲L、R的周期T为3.0ms,相位差σ取不同值时的情况如表2。以上实验数据表明,当输入脉冲周期不变时,随着两输入脉冲相位差σ增大,输出脉冲的符号序列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科学家制出蝙蝠超声波“回声定位”3D效果模型[J];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10年05期

2 刘昊;石红艳;樊清平;陈万逸;黎彬彬;;斑蝠(Scotomanes ornatus)回声定位声波特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曾庚鑫;张龙;赖国忠;;蝙蝠回声定位叫声的时频分析[J];龙岩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本文编号:2561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561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6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