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Pa下800mm棒-板间隙放电等离子体外部特征研究
【图文】:
第4期杨亚奇等:100Pa下800mm棒-板间隙放电等离子体外部特征研究本研究利用自主研制的低气压放电试验平台对100Pa下800mm棒-板间隙交、直流放电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等离子体通道发展过程以及通道外形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成果为深入探索低气压下长间隙放电特性提供参考。1试验平台及测试方法1.1试验设备及参数本试验在华北电力大学高电压与电磁兼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内完成,试验电路连接如图1所示。工频电源采用YDQ-400V/200kV充气式交流试验变压器和HZTC-101交流耐压控制台,直流电压通过串联HZ2CL200mA/300kV型硅堆获得。电压测量部分采用泰克DPO-2012数字示波器(100MHz,1GS/s),,交流分压器采用低阻尼电容分压器(高压臂600pF,低压臂417nF,校验分压比736∶1),直流分压器采用电阻分压器(200kV,400MΩ,分压比10000∶1)。气压控制采用2XZ-8B型直联旋片式真空泵和DL-10A型真空计,真空计量程5×10-1~105Pa。高速摄像机采用WP-U1400(30fps/s时分辨率2592×1499)高速工业摄像机。采用JWS-A1型温湿度表测量腔体内部温度及湿度。图1试验电路连接Fig.1Schematicdiagramofthelab-builttestplatform试验腔体为自主研制的聚丙烯放电腔,内部有效直径1000mm,最大放电间隙1000mm,腔体内部垂直布置棒-板电极,腔体材质对放电路径无影响[17]。针对棒-板间隙放电试验研究一般采用锥尖头、平头和球头三种棒尖端,本研究则以直径15mm的锥尖头不锈钢棒(锥尖头角度30°)为例进行研究[18-19]。板电极为直径1000mm厚度5mm不锈钢圆盘,圆盘周边为半径2.5mm圆唬腔体内部棒-板电极布置如图2所示。图2棒-板电极布置Fig.2Configurationofaconicalrodandadiskwithsmoothsidewall1.2试验方法及步骤本研究针?
摄像机。采用JWS-A1型温湿度表测量腔体内部温度及湿度。图1试验电路连接Fig.1Schematicdiagramofthelab-builttestplatform试验腔体为自主研制的聚丙烯放电腔,内部有效直径1000mm,最大放电间隙1000mm,腔体内部垂直布置棒-板电极,腔体材质对放电路径无影响[17]。针对棒-板间隙放电试验研究一般采用锥尖头、平头和球头三种棒尖端,本研究则以直径15mm的锥尖头不锈钢棒(锥尖头角度30°)为例进行研究[18-19]。板电极为直径1000mm厚度5mm不锈钢圆盘,圆盘周边为半径2.5mm圆唬腔体内部棒-板电极布置如图2所示。图2棒-板电极布置Fig.2Configurationofaconicalrodandadiskwithsmoothsidewall1.2试验方法及步骤本研究针对100Pa下800mm棒-板间隙进行交、直流放电试验研究。试验过程中控制腔体内部气压100Pa恒定,采用均匀升压法测试间隙交、直流放电特性并记录腔体内部温、湿度,升压速率500V/s。为使放电产生的电荷均匀扩散,相邻放电间隔5min。由于低气压下交、直流击穿电压分散性较小,若标准差σ<3%则认为试验有效,并将20次击穿电压平均值作为该测试点下的击穿电压。由于放电发展过程时间较短,对放电过程的观测采取人工触发方式录制起始加压至间隙击穿全过程。试验过程中对腔体进行遮光处理。2试验结果及分析由于试验周期较短,试验过程中腔体内部温、湿度变化较校放电试验数据如表1所示。图3为交流和正极性直流电压下等离子发展过程。表1棒-板间隙放电试验数据Tab.1DischageconditionsoftheplasmachannelinAC/DCmodes4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淑慧;;电晕放电与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简介[J];现代物理知识;2006年02期
2 李钢;李轶明;徐燕骥;张翼;李汉明;聂超群;朱俊强;;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对近壁区流场的控制的实验研究[J];物理学报;2009年06期
3 高树香 ,陈文静;混合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的理论计算[J];电子器件;1987年01期
4 陈远喜;刘祖黎;;气体放电等离子体参量诊断实验[J];物理实验;1993年02期
5 李汉明;李英骏;毛灵涛;李钢;张翼;刘峰;王芳;聂超群;李玉同;张杰;;绝缘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弦向温度分布研究[J];科技导报;2007年18期
6 李劲,王泽文,高秋华,李胜利;放电等离子体水处理技术中的放电问题[J];高电压技术;1997年02期
7 程钰锋;聂万胜;车学科;;临近空间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效果的数值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1年06期
8 李军;吴韦韦;宋慧敏;贾敏;金迪;;静止空气中重频脉冲火花放电等离子体的气动激励特性[J];高电压技术;2013年07期
9 卢新培,潘垣,张寒虹;水中脉冲放电等离子体通道特性及气泡破裂过程[J];物理学报;2002年08期
10 卢新培;严萍;任春生;邵涛;;大气压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书霞;王友年;;射频感应耦合放电等离子体模式跳变的混合模拟[A];第十四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09年
2 刘睿强;刘悦;Tagra Samir;刘倩;张向东;;低气压射频和脉冲射频氩气放电等离子体的比较[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3 李传辉;刘文正;孙光亮;张蓉蓉;;水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生成特性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4 宋慧敏;吴韦韦;贾敏;崔巍;金迪;;射频放电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特性实验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5 张仁熙;沈燕;侯惠奇;;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降解SF_5CF_3的过程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09年
6 孙伟;刘汝兵;王萌萌;林麒;;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的电磁耦合实验[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贾敏;崔巍;金迪;宋慧敏;吴云;;气体放电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特性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8 郑乐;;真空弧放电等离子体的电荷态分布模拟计算[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9 李赏;欧阳吉庭;;放电等离子体在电磁防护中的应用[A];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五届静电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海燕;叶超;宁兆元;;D5的ECR放电等离子体质谱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郝玲艳;大气压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吕晓桂;大体积均匀纳秒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及制备碳纳米颗粒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达望;新型大气压放电等离子体发生器及其在甲烷偶联方面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杨德正;大气压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光谱特性与应用基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刘金辉;变气压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发展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6 杨晨光;大气压纳秒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勇敢;同轴网格空心阴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实验与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张兴龙;放电等离子体处理VOCs的智能测控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3 邵明绪;低频放电等离子体静电探针诊断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曹星;低气压空气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黄宏伟;C_2F_6、C_4F_8双频电容耦合等离子体特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徐强;放电等离子体极紫外光谱测量及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区瑞锟;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粒子及其降解甲醛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赵晓辉;放电等离子体中XeI准分子形成过程[D];河北大学;2001年
9 王百荣;脉冲流光放电脱除SO_2的光谱诊断[D];河北大学;2009年
10 杨洋;大气压针—板式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光谱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72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572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