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锂原子基态能量的双参数微扰法研究
【图文】:
4σ3b{(2-Z)σ-2b+σb-1+512[(5-16σa)3+48(5-16σa)σ2b-128σ3b](-5+16σa+8σb)-5}-2(Z-σa)-516+σa()-524288-516+σa()3σ3b(-5+16σa+8σb)-7·[5(5-16σa)2+120(5-16σa)σb+832σ2b](13)给定Z后,二元函数E(σa,σb,Z)最小值的确定是一个最优化问题.本文通过Mathematica10.0求解,主要步骤为先绘制E(σa,σb,Z)的三维图(如图1),在其阱底附近为σa和σb选定一组初值,然后利用FindMinimum[]函数计算出基态能量的最小值[5,6].图1锂原子基态能量E(σa,σb,Z)参数σa和σb变化的三维图3数值结果及讨论表1中列出了用双参数微扰法算出的类锂原子基态能量及对应σa和σb.为便于比较,在表中同时列出了用无参数微扰方法得到的基态能量理论值(只需将E(σa,σb,Z)中的σa固定为Z,并将
19-23.429C3+6-33.2655.995-33.2654.398-34.7696.0004.398-34.769-34.786N4+7-45.8826.997-45.8825.403-48.3707.0005.403-48.370-48.399O5+8-60.5017.997-60.5016.409-64.2207.9996.409-64.220-64.268F6+9-77.1218.998-77.1217.415-82.3218.9997.415-82.321-82.400Ne7+10-95.7439.998-95.7438.420-102.6729.9988.420-102.672-102.792从表1可以发现,双参数微扰法计算的基态能级值,其精度比无参数微扰法的结果有显著提高.图2分别显示了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基态能量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无参数微扰法的相对误差随着Z的增大较快的增加;双参数微扰法的相对误差稳定保持在0.2%之内.如果提高当前零级近似能量的计算精度[8,9],,还能进一步减小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但将使计算变得非常复杂.图2类锂原子基态能量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从表1还可以发现,双参数微扰法确定的σa约等于Z,即类氦原子有效电荷数约等于Z-5/16.这表明零级能量近似模型很好的反映了类氦原子中电子对核的屏蔽效应.所以,固定σb=1的单参数微扰法的能量计算结果与无参数微扰法的结果高度一致;固定σa=Z的单参数微扰法的能量计算结果与双参数微扰法的结果高度一致.另一方面,从表1可以看出,双参数微扰法确定的σb,即类氢原子有效电荷数随着Z的增加逐渐增加.所以,类锂原子中所有电子对核都具有屏蔽效应.比较类氦原子有效电荷数和类氢原子有效电荷数,可以发现,类氦原子和类氢原子中的电子对核的屏蔽效应具有不同的强度.4结束语提出了一种计算类锂原子基态能量的双参数微扰法,所得基态一级近似能量计算结果与实验值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茂章;微波场强测量中的介质微扰体[J];应用科学学报;1986年02期
2 王祥信;用二次微扰法求锂原子的能量[J];大学物理;1993年01期
3 方中坚;;用微扰法分析不规则表面上的散射[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4 黄泽贵;童创明;胡国平;常广才;;理想导体表面电磁散射的高阶微扰解[J];上海航天;2005年06期
5 郑绍宽,吕文选,钟茂声;同轴腔微扰法测量颗粒状物料湿度[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6 王莉萍,胡康燕,程彬杰;微扰法在静电电子透镜容差计算中的适用性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7 张颖;张颖颖;;风速、入射角对海面谐振散射的影响[J];上海计量测试;2011年02期
8 梁昌洪,曹祥玉;广义微扰法[J];电子学报;2003年S1期
9 朱言午;石顺祥;孙艳玲;刘继芳;陈守满;;微扰法时域求解时变电导产生GHz电磁波脉冲研究[J];微波学报;2008年S1期
10 王本仁;槽中双孤子互作用的微扰求解[J];物理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梁昌洪;曹祥玉;;广义微扰法[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王磊;宋晓丽;李爱军;王海华;高锦岳;;利用STIRAP技术实现原子基态相干转移[A];第十三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王国利;周效信;;Mg原子基态光电离截面的相对论R-矩阵理论计算[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国俊;介质不完全填充微扰法测量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曹晓亮;用对称微扰方法研究微扰的非线性薛定谔方程[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文武;介质材料特性测试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改进[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89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589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