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基于第三类边界条件导热几何形状反演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9 03:48
【摘要】:在工程实践中的很多情况下,试件的某个边界的形状或内部的缺陷形状无法通过直接测量的方式得到,但可以通过其它方式间接得到。本课题通过研究系统传热机理,建立传热微分方程,通过反问题计算的方式计算得到内部或不可见边缘的几何边界形状。这是一种典型的热传导反问题。本文从基本的传热机理出发,针对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的稳态传热系统,研究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的数学模型。在导热正问题的研究上,使用了有限体积法(FVM)。根据有限体积法的基本思想,对三维笛卡尔坐标系下的导热微分方程进行了离散,并使用线性追赶法进行了温度数据的求解。通过大量的变换参数的计算,研究表面最大温差受各种测量和材料等因素的影响。根据计算结果和数学模型,搭建了实验平台。本文研究了常用于参数优化的L-M算法和共轭梯度法在几何边界形状导热反问题中的应用。针对具体应用场景,推导了两种算法的迭代公式、搜索目标以及收敛条件。在L-M算法和共轭梯度法算法原理的基础上设计算法实现的流程,根据流程设计程序计算了不同参量对两种算法的影响。针对L-M算法,计算了初始假设、几何边界参量、温度测量误差、材料导热系数等因素对该算法计算准确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初始条件假设误差较大或材料导热系数较大时该算法都具有较为优异的性能和准确度。但当描述缺陷或几何边界的形状的参数量变多时,反演计算结果精度会大幅度下降,因此L-M算法只适合具有简单形状的几何边界的识别。针对通用性比较强的共轭梯度法,同样进行了各种不同参量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共轭梯度法既能克服反问题带来的不适定性,又能够得到较为精确的数值解,但其对温度测量误差十分敏感,需要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选取合适的材料和测温仪器。针对本文所搭建的实验平台,使用红外热像仪进行了温度场的测量。针对该模型,使用有限体积法,在实验给定的参数条件下进行了正问题的计算,并将其与红外热像仪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温度误差来源。进一步的,根据测量数据和计算结果,使用L-M算法进行了几何边界形状的反计算,研究该算法的实际意义。计算结果表明,红外热像仪测量的结果相较于计算结果有一定的偏差。使用反演算法进行计算,能够有效的计算出几何边界形状参数,证明了L-M算法的有效性。
【图文】:

课题研究,传热过程,内容,固体导热


图 2-1 通过平板的传热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称为传热过程。指的是热量由固固体的另一侧三维过程[2],如图 2-1 所示。在图中通三个部分,首先是在高温流体和平板左侧的对流换热的固体导热,最后是平板低温侧壁面和流体之间的对

示意图,离散节点,示意图,控制容积


图 2-5 三维离散节点示意图,对于相邻的节点,分别描述了导热系数和相对位置。对方程(,针对一个控制容积的大小进行积分。用 t 表示时间步长,积间 t 和t t ,能够得到如下的方程:e n b tT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55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欣鑫;徐明海;胡国华;刘娟;路辉;梁卓;;三维球、柱坐标系下导热微分方程的离散求解[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4年01期

2 秦跃平;孟君;贾敬艳;杨小彬;刘伟;;非稳态导热问题有限体积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3 李安志;任继念;崔蔚;;三对角方程组通用性迭代解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4 叶新涛;张志;;七对角线性方程组的追赶法[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年04期

5 吴兆春;;导热几何形状反演的变分原理及边界条件的确立[J];物理学报;2010年09期

6 刘发梅;肖立民;陈宏宾;;浅谈防爆异步电动机测温元件的选择与应用[J];电气防爆;2009年04期

7 李斌;刘林华;;基于双倒易边界元法的非稳态导热几何边界识别[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8 李斌;刘林华;;一种基于边界元离散的导热问题几何边界识别算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20期

9 孙晓刚;李云红;;红外热像仪测温技术发展综述[J];激光与红外;2008年02期

10 戴景民;汪子君;;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现状[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震宇;基于边界元法和分散模糊推理算法的传热学几何反问题[D];重庆大学;2014年

2 张勇;求解辐射与导热耦合换热及其几何反设计的自然元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李斌;导热几何反问题的边界元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张建涛;基于红外测温技术的工业热设备内部缺陷诊断方法[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202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6202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3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