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为核心的纳米技术蓬勃发展起来。精准的纳米制备手段使得人们可以将单个分子与宏观电极相连接,形成单分子结。单分子结表现出了很多有趣的导电性质,为人类探究多功能性分子器件奠定了基础。许多理论和实验工作致力于解开分子器件电导与其电子和几何结构之间的关系,然而有些影响单分子器件电导性质的内部机理尚不明确。近年来单分子结还为光学上的单分子拉曼成像提供了平台。利用光的近场特性,单分子结内的分子成像技术已经实现了亚纳米级别的空间分辨率,打破了传统光谱技术空间分辨率衍射极限的限制。作为新兴的技术手段,拉曼成像的应用领域有待于拓展。本论文主要包括两部分的研究工作:一方面是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的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着重研究了分子芳香性、电极上的分子吸附对单分子结电导性质的影响;另一方面基于纳米尺度下光场和物质相互作用的从头算理论,提出拉曼成像技术对单分子结内分子激发态调控和表征的新手段。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分子芳香性对单分子结电导的影响2014年,实验上测量了三种含有不同程度芳香性的五元环分子的电导,并提出了分子芳香性与电导之间的负相关关系(NRCA规则)。通过构建实验上可能形成的单分子结构型,我们计算了其相应的电输运性质,很好地吻合了实验结果。理论计算表明,芳香性影响了分子结中分子轨道相对于电极费米能级的能量位置,从而解释了实验上观察到的NRCA规则。然而,分子结中分子轨道相对于电极费米能级的能量位置还与分子的末端集团、分子与电极的接触构型有关。因此,我们进一步研究了NRCA规则的适应性。当将实验分子的末端基团替换为异氰基,或者将末端基团为亚甲基的实验分子与电极的接触变为平行连接时,我们发现实验上的NRCA规则都不再适用,由此说明了NRCA规则不具有普适性。(2)分子吸附对掺硼石墨烯纳米带电极单分子结电导的影响基于掺硼石墨烯纳米带电极的单分子传感器由于超高的灵敏度和检测速度受到关注。理论上对石墨烯纳米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石墨烯吸附分子后电子结构的变化,而对如何检测这种电子态的变化研究较少。我们通过将厑类分子与两个石墨烯纳米带电极相连接,形成了具有双探针结构的单分子结,从而可以把电流作为检测气体分子吸附的信号。计算表明,气体分子CO,NO和NO_2会吸附在石墨烯掺杂的硼位点上,不同的分子吸附可以导致单分子结不同的电流变化,从而达到实际检测不同气体分子的要求。研究发现,气体分子的吸附引起了掺硼石墨烯电极费米能级附近的能带变化,进而影响了其相应分子结的电导性质。(3)拉曼成像技术对单个偶氮苯分子结构的表征利用高度局域的等离激元场,拉曼成像已达到原子级分辨率,这为探索单个分子的结构提供了一种光学手段。我们对偶氮苯及其衍生物的各种异构体的计算结果表明,第一激发态对应的共振拉曼成像能够对不同的吸附构型进行明确的指认。因此,拉曼成像技术可以直接表征开关分子的几何结构变化,从而在分子器件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他激发态的计算结果表明,共振拉曼成像能够反映如n→π*的电子跃迁,从而实现给定能量区间内无遗漏地表征分子体系所有激发态的电子结构。(4)拉曼成像技术对分子激发态的选择性调控单分子结内形成的高局域等离激元场是分子拉曼成像的先决条件。因此,我们理论研究了局域等离激元场对分子中电子跃迁的影响。对给体/共轭桥/受体体系的计算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局域光场的位置和分布,能够选择性地激发原本为暗态的各种长程电荷转移态。我们发现局域光场的空间分布可以作为一个额外的调控手段,有效地破坏原有体系的对称性,从而影响光学跃迁的选择定则和强度,使选择性的操纵分子任意激发态成为可能。通过进一步的计算,我们发现给体/共轭桥/受体分子不同激发态的共振拉曼成像能严格地指认体系中各个功能区域,为功能化材料的合理设计提供强有力的表征手段。(5)拉曼成像技术对卟啉分子环内氢/氘转移的检测卟啉分子中两种trans异构体之间的内部氢转移在很多生物系统以及分子纳米技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人们广泛认为卟啉trans异构体之间的氢转移会经过一个中间态cis。但由于cis的存在寿命短、所涉及的氢原子振动信号弱,cis卟啉尚未被实验直接检测。如何直接探测卟啉分子环内氢原子的位置信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们的计算表明,高局域等离激元场可以增强卟啉环内氢原子的振动信号,相应的预共振拉曼成像可以提供氢原子的位置信息,从而有效地区分卟啉分子trans和cis的同分异构体,使直接检测cis卟啉成为可能。当卟啉环内单个氢原子被氘取代时,不同振动模式的拉曼成像可以区分环内氢/氘的位置,突出了分子拉曼成像强大的化学分辨优势。此外,计算分子的预共振/非共振拉曼成像需要对所有的激发态进行求和,所需计算量非常庞大。我们巧妙地利用线性响应理论,使得可以数值上对所有激发态之和进行求解,极大地提高了分子预共振拉曼成像的计算效率。本论文共由八章组成:第一章为综述部分,简要介绍了单分子器件的具体研究内容以及分子拉曼成像技术的起源和研究进展。第二章介绍了基于密度泛函的非平衡格林函数计算分子器件电荷输运的理论方法,同时还描述了基于纳米尺度下光场和物质相互作用的从头算理论计算分子拉曼成像的过程。第三章到第七章是基于上述理论方法开展的研究内容。第三章研究了分子的芳香性与其电导性质的内在关系,发现实验上分子芳香性与其电导成反比的关系不总是成立的,分子的末端基团以及分子与电极的接触方式都会改变分子芳香性与其电导的关系;第四章研究了分子吸附对掺硼石墨烯纳米带电极单分子结电导性质的影响,从理论上设计出了可以区分不同气体分子的单分子传感器;第五章探究了分子共振拉曼成像技术在表征开关分子几何结构方面的应用;第六章研究了局域光场对给体/共轭桥/受体分子体系中光学跃迁的影响,计算表明局域光场可以选择性地调控分子的任意激发态,相应激发态的共振拉曼成像能严格区分分子的给体和受体部分;在第七章,我们进一步发展了高效计算分子非共振拉曼成像的算法,通过计算卟啉分子不同振动模式的拉曼成像,预言了拉曼成像技术能在实空间探测到卟啉环内氢原子的位置。第八章对全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O5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机械论在当代科学研究中衰落了吗——单分子拉曼成像研究的启发[J];科技导报;2013年26期
2 赵敬之;;挑战化学成像极限:世界最高分辨率的单分子拉曼成像[J];科学;2013年04期
3 朱洪庆;李文华;缪磊;蒋芸;金琦;;拉曼成像技术在交通事故中痕迹显现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9年02期
4 ;中科大学子首次实现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J];硅谷;2013年12期
5 吴祺t$;张欣;张卓勇;;绿豆种子萌发进程的显微拉曼成像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年S1期
6 孟令晶;纪晓露;李自达;刘军贤;李蕾;姚辉璐;;单个肝癌细胞的拉曼成像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1年02期
7 李雪;高国明;牛丽媛;林漫漫;覃宗定;刘军贤;姚辉璐;;活体小鼠耳朵的拉曼成像方法研究[J];分析化学;2012年10期
8 ;我国首次实现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J];中国粉体工业;2013年03期
9 ;科技要闻[J];科技导报;2013年17期
10 田中群;;珍珠换玛瑙[J];国际学术动态;199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婧;汪超;程亮;李述汤;刘庄;;贵金属修饰的单壁碳纳米管在表面增强拉曼成像及光热治疗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孙长龙;高明霞;张祥民;;基于聚多巴胺包裹金纳米棒的拉曼成像——光热杀伤一体化平台[A];第21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3 谢然;洪森炼;林亮;林玮;肖明;陈兴;;活细胞上的化学糖生物学[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论坛十:首届青年化学家论坛[C];2014年
4 宋薇;毛竹;刘晓娟;逯涌;赵冰;逯乐慧;;指纹吸附蛋白质的表面增强拉曼成像检测[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陈韶云;刘学清;刘继延;胡成龙;;共焦显微拉曼成像法研究PS/LDPE共混体系的相态分布[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8分会:高分子科学[C];2014年
6 刘清海;魏丽;崔荣丽;李彦;;基于表面增强效应的石墨烯氧化物对细胞拉曼成像的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杨延勇;杨军涛;;高速大面积拉曼扫描化学结构成像技术[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刘清海;张振宇;李彦;;石墨烯氧化物在细胞拉曼成像中的应用研究[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刘清海;魏丽;李彦;;基于表面增强效应的石墨烯氧化物对细胞拉曼成像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邓苏南;;线扫描拉曼成像系统[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终在山顶重逢[N];文汇报;2017年
2 记者 李陈续 张蕾;我科学家实现世界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N];光明日报;2013年
3 记者 吴长锋;中国科大实现世界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N];科技日报;2013年
4 本报通讯员 曾皓 本报记者 李陈续;一种懵懂 一份坚持[N];光明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佘惠敏;创新中国[N];经济日报;2014年
6 记者 魏公铭;2013年中国分析测试科学技术奖出炉[N];中国食品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张保淑;我们的科技二○一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谢震;单分子结电导性质与分子拉曼成像[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苏乐;拉曼散射技术在单细胞检测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浩;高时空分辨动态拉曼成像系统信号处理及软件实现[D];厦门大学;2017年
2 文聪;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构建的新型纳米生物探针及其在癌症检测以及治疗方面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3 王晓婧;单壁碳纳米管—纳米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表面增强拉曼成像和肿瘤光热治疗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3年
4 宋万耀;细胞表面唾液酸的原位拉曼成像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5 孟令晶;激光拉曼光谱成像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珊珊;金石墨纳米囊的细胞内吞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7 赵凡宇;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拉曼光谱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8 李丽梅;复杂非均相体系光谱定量分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9 李雪;拉曼光谱增强及其在活体成像的应用[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晓;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用于弱主药信号药品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
2641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