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无衍射光束的传播特性及其生成理论与技术研究
【图文】:
图 1-20 第一类贝塞尔函数曲线分布图Fig. 1-20 Curve distribution of the First kind of Bessel Function.-20 第一类 Bessel 函数分布,易知一阶 Bessel 函数曲线起始点为大小为零,即一阶 Bessel 光束其光斑中心区域为暗斑。同时,各阶次零点分布,如表 1-1 所示:表 1-1 第一类贝塞尔函数零点分布表Table. 1-1 Zero-point distribution table of the first kind of Bessel function 函数阶次 零点 1 零点 2 零点 3 零点 4 零点 5 J0(x) 2.4048 5.5201 8.6537 11.7915 14.9309 J1(x) 3.8317 7.0156 10.1735 13.3237 16.4706 J2(x) 5.1356 8.4172 11.6198 14.7960 17.9598 J3(x) 6.3802 9.7610 13.0152 16.2235 19.4094 essel 函数一阶零点分布,知中心光斑大小为 3.8317/ ,其据各零点分布依次求出。同时,对于阶次 m 2、 3,也可作类似l 光束光场分布表达式(1-14),分析在场函数为 E ( r , , z 0)时
光强分布(衰减因子 为0.05)[151](a) Propagation trajectory and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ideal Airy beam:(b) y and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finite energy Airy beam (attenuation factor is -10 所示,理论无衍射 Airy 光束和作切趾处理的有限能量 Air分:包括主瓣(运动传播过程中最亮轨迹)和若干旁瓣(除主量比较集中,对比旁瓣存在明显的光强势阱能梯度分布,进而易发现,其传输轨迹不同于理想无衍射 Bessel 光束的直线传播的运动偏移,类似于圆周加速度运动,国内外学者将这种现象的横向自加速性质。由图中运动轨迹可知,Airy 光束经过长距保持不变,表现出良好的“无衍射”特性。维 Airy 光束的生成理论iry 光束由二维傍轴衍射波动方程生成,可认为是两个关于横乘而来。则二维 Airy 光束波包形式为:0 0 1 2 Ai ( x / x ) Ai ( y / y ) exp( x / w )exp( y / w)可通过数值模拟仿真得到其光强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O4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顺红;方桂娟;;矢量无衍射光束的光强[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2 董碧珍,刘嵘;彩色赝无衍射光束及其实现[J];量子电子学报;1998年06期
3 吕百达,蔡邦维,张彬,黄文龙;无衍射光束的新概念[J];红外与激光技术;1994年04期
4 吕百达,张彬,蔡邦维,,黄文龙;214无衍射光束的产生和变换特性研究[J];激光杂志;1995年05期
5 周莉萍,高咏生,李柱;双无衍射光束三角测量系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6 谢兴龙,陈绍和,邓锡铭;关于衍射与无衍射光束[J];中国激光;1999年01期
7 吕百达;对无衍射光束和相关概念的评注[J];应用激光;1994年06期
8 吕百达,张彬,蔡邦维;无衍射光束概念及在强激光技术中潜在应用的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5年04期
9 马国鹭;刘丽贤;杨贵洋;赵斌;;参数可控长距无衍射光束的生成方法研究[J];中国光学;2018年01期
10 王海涛,殷纯永,王东生;100米无衍射光束的实现[J];光学技术;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胡名西;田劲东;王瑞松;李东;;相全息图产生任意阶无衍射光束阵列的理论和实验[A];第二届全国光学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贵洋;多级无衍射光束的传播特性及其生成理论与技术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年
2 王硕琛;基于傅里叶变换的无衍射光束研究[D];华侨大学;2017年
3 谢晓霞;无衍射光束在特殊光学元件中的衍射特性[D];华侨大学;2016年
4 陈姿言;无衍射光束的特性研究及成像应用[D];华侨大学;2016年
5 王林;类无衍射光束提高暗场数字全息显微术分辨率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穆郁;用于激光接收的无衍射光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飞;超长导轨直线性测试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8 邢笑雪;无衍射贝塞尔光束的传输与变换[D];华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88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688787.html